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國轎車行業競爭結構分析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1 21:19:55
一、波特五力模型
在經濟全球化、技術不斷進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競爭無處不在,行業競爭結構分析仍然是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基礎。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行業競爭結構分析的五力模型。波特認為,產業外部力量通常影響著產業內部的所有企業,決定一個企業盈利的根本因素是產業的吸引力,而產業的吸引力又取決于該產業的五種競爭性力量。波特五種力量競爭分別是: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供應方討價還價的能力、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行業內企業的競爭。五種基本力量競爭作用的結果,決定了業內企業獲利的可能和程度。
二、轎車行業競爭結構分析
我們將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來對轎車制造業的競爭狀況進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轎車制造業的競爭激烈程度。
1.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轎車行業的進入壁壘較高不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術上、規模經濟上等方面的制約。以下幾方面構成我國轎車進入壁壘的各種潛在的來源:
(1)規模經濟。轎車行業是典型的規模報酬遞增行業。其固定成本投資比較大。一般認為單個企業整車產量在40萬~60萬輛、零部件100萬~200萬件,才能達到最小經濟規模的要求,所以市場只能維持少量企業的生存。但在中國,由于市場容量較大且增長迅速,大量未達到起始規模經濟的企業可以獲得較高水平的利潤,從而抵消了規模經濟所造成的壁壘。
(2)技術優勢。目前,中國大量的汽車整車項目均由跨國公司主導,跨國公司以其豐富的設計、制造經驗和雄厚的產品開發能力,對于缺乏轎車工業背景的新進入者形成了較高的進入壁壘。
(3)資本壁壘。轎車是一個資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業,一般整車項目資金規模都在100億元以上,除了注冊資本外,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很大。新進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籌資和融資較為困難。
(4)進入遏制。目前中國轎車企業普遍處于強勁需求拉動下的生產擴張時期,由于汽車整車數量較多,在位企業對新進入者對市場影響的敏感性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進入遏制行為。
(5)行政限制。我國政府對于轎車實施了嚴格的行政性進入限制:一是嚴格的投資審批制度,轎車項目一律由國家審批立項,這對新進入者形成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進入壁壘;二是嚴格的目錄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關部門認可的特定企業和特定產品才能開工生產和銷售,同時生產企業開發新產品也受到嚴格限制。
此外,轎車行業還存在著一些行業技術政策限制,如國家要求重點發展符合國家安全、節能、排放法規及私人用車要求的經濟型轎車;汽油發動機需要達到歐洲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排放控制水平;適度發展轎車柴油機發動機、單燃料燃氣發動機及混合動力系統等,都可能對潛在進入者形成巨大的進入壁壘。
2.替代品的威脅
在乘用車中,主要有轎車、SUV、MPV。MPV即多用途汽車,集轎車、旅行車和廂式貨車的功能于一身,而SUV皮卡車具有轎車和貨車的雙重功能。2007年我國SUV全年銷售增長近60%;而MPV也同比增長23%。這兩種乘用車作為轎車的替代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目前中國對于這種車的生產能力還不強。
3.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在轎車行業中,上游企業主要是林業、黑色金屬采選業、有色金屬采選業、紡織業、皮革毛坯羽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機械制造業、電氣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等。在這些行業中,供貨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術開發方面,中國轎車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當強的開發能力;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與國外先進水品差距甚大。中國整體轎車開發能力,而且在合資企業的供應鏈中外方占著主動地位,行業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術,因而供應商有一定的議價能力。
4.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購買者數量決定了其議價能力。在全國大約3億家庭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萬~10萬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萬~3萬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購車潛能不言而喻。
目前,消費者比較關注的是汽車的經濟性,包括購買的經濟性和使用中的經濟性。同時消費者也更趨于理性,先進的技術、人性化的設計、較高的經濟型這三點會被理性的消費者所考慮并直接影響其購買行為。而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他們也會逐漸注意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在這樣一個以顧客服務為導向的行業中,購買者至少可以影響制造商的服務水平。
一、波特五力模型
在經濟全球化、技術不斷進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競爭無處不在,行業競爭結構分析仍然是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基礎。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行業競爭結構分析的五力模型。波特認為,產業外部力量通常影響著產業內部的所有企業,決定一個企業盈利的根本因素是產業的吸引力,而產業的吸引力又取決于該產業的五種競爭性力量。波特五種力量競爭分別是: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供應方討價還價的能力、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行業內企業的競爭。五種基本力量競爭作用的結果,決定了業內企業獲利的可能和程度。
二、轎車行業競爭結構分析
我們將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來對轎車制造業的競爭狀況進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轎車制造業的競爭激烈程度。
1.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轎車行業的進入壁壘較高不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術上、規模經濟上等方面的制約。以下幾方面構成我國轎車進入壁壘的各種潛在的來源:
(1)規模經濟。轎車行業是典型的規模報酬遞增行業。其固定成本投資比較大。一般認為單個企業整車產量在40萬~60萬輛、零部件100萬~200萬件,才能達到最小經濟規模的要求,所以市場只能維持少量企業的生存。但在中國,由于市場容量較大且增長迅速,大量未達到起始規模經濟的企業可以獲得較高水平的利潤,從而抵消了規模經濟所造成的壁壘。
(2)技術優勢。目前,中國大量的汽車整車項目均由跨國公司主導,跨國公司以其豐富的設計、制造經驗和雄厚的產品開發能力,對于缺乏轎車工業背景的新進入者形成了較高的進入壁壘。
(3)資本壁壘。轎車是一個資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業,一般整車項目資金規模都在100億元以上,除了注冊資本外,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很大。新進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籌資和融資較為困難。
(4)進入遏制。目前中國轎車企業普遍處于強勁需求拉動下的生產擴張時期,由于汽車整車數量較多,在位企業對新進入者對市場影響的敏感性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進入遏制行為。
(5)行政限制。我國政府對于轎車實施了嚴格的行政性進入限制:一是嚴格的投資審批制度,轎車項目一律由國家審批立項,這對新進入者形成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進入壁壘;二是嚴格的目錄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關部門認可的特定企業和特定產品才能開工生產和銷售,同時生產企業開發新產品也受到嚴格限制。
此外,轎車行業還存在著一些行業技術政策限制,如國家要求重點發展符合國家安全、節能、排放法規及私人用車要求的經濟型轎車;汽油發動機需要達到歐洲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排放控制水平;適度發展轎車柴油機發動機、單燃料燃氣發動機及混合動力系統等,都可能對潛在進入者形成巨大的進入壁壘。
2.替代品的威脅
在乘用車中,主要有轎車、SUV、MPV。MPV即多用途汽車,集轎車、旅行車和廂式貨車的功能于一身,而SUV皮卡車具有轎車和貨車的雙重功能。2007年我國SUV全年銷售增長近60%;而MPV也同比增長23%。這兩種乘用車作為轎車的替代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目前中國對于這種車的生產能力還不強。
3.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在轎車行業中,上游企業主要是林業、黑色金屬采選業、有色金屬采選業、紡織業、皮革毛坯羽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機械制造業、電氣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等。在這些行業中,供貨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術開發方面,中國轎車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當強的開發能力;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與國外先進水品差距甚大。中國整體轎車開發能力,而且在合資企業的供應鏈中外方占著主動地位,行業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術,因而供應商有一定的議價能力。
4.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購買者數量決定了其議價能力。在全國大約3億家庭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萬~10萬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萬~3萬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購車潛能不言而喻。
目前,消費者比較關注的是汽車的經濟性,包括購買的經濟性和使用中的經濟性。同時消費者也更趨于理性,先進的技術、人性化的設計、較高的經濟型這三點會被理性的消費者所考慮并直接影響其購買行為。而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他們也會逐漸注意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在這樣一個以顧客服務為導向的行業中,購買者至少可以影響制造商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