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書架]德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書架]德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8-30 16:51:02

          德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一向把舞臺看做“道德的學校”的席勒,最后幾年也把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戲劇上。提高德國戲劇的原創品格,建立像樣的民族劇院,從而在這一領域擺脫對外國的依賴,樹立國家的文化形象,這是席勒和歌德的共同追求。

          席勒比歌德晚生10年,卻比歌德早逝27年!這位生前總跟貧窮與疾病相糾纏的苦命天才,死后卻像彗星一般耀眼!他不僅是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美學家和歷史學家。在他的陵寢里與他靜臥在一起的不是他的夫人,不是他的親屬,而是他生前的偉大盟友歌德。兩人整整10年的親密合作,譜寫了德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華彩樂章,給世界文壇留下了一段動人的美談。

          這段故事的背景是,16世紀的德國由于長期公侯割據,嚴重阻礙了其發展和強大,社會上的市儈習氣到處彌漫,以致馬克思曾經說了這樣憤激的話:這個民族連清除自己院子里的一堆垃圾的力量都沒有!德國的新興資產階級沒有能夠像法國資產階級那樣形成一種足以推翻貴族階級統治的強大政治力量。德國的知識精英們既然在政治上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便把聰明才智投入到文學方面來了。無怪乎恩格斯說:這個時期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但在德國文學方面卻是偉大的。但在形成“偉大”以前的德國文學卻是令人憂慮的,也就是說它是不獨立的:在啟蒙運動以前,它一味模仿法國已趨僵化的古典主義;啟蒙運動以后,又轉向英國。總之沒有自己的民族圭臬。席勒是個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力的人,在《德意志的偉大》這首詩中,他呼吁德意志人昂起頭來,懷著自信躋入世界民族之林!為了振興德國的民族文學,他決心以古代希臘羅馬文學為榜樣,以純潔的語言,優美的形式,注入人道主義的內容,創造出德意志文學自己的風貌來。

          但他覺得單槍匹馬難成氣候,必須有志向相同而又實力雄厚的人與他合作。為此他首先看中了歌德。雖然歌德資格比他老,地位也比他高,在他們開始認識的頭六七年里,歌德一直對他比較冷淡,席勒對此曾經也頗為不快。但為了遠大目標,席勒克服了自己的不良感受,而以一封封熱情而誠懇的書信相邀,歌德最終被他1794年8月23日的那封長信打動。席勒之所以如此需要歌德的合作,并不是由于他認為他與歌德之間處處都會想法一致,配合默契。相反,他認為,有差別才有結合的必要。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給另一個人以對方所缺少的東西,并且從對方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事實上,歌德是個天才的感性詩人,而席勒則是善于推理的思想家;一個傾向于浪漫主義,一個側重于現實主義;一個重主觀,一個重客觀。正因為這樣,二者的結合才能1加1大于2,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歌德之所以最后被席勒的信打動,正是因為席勒透辟地分析了歌德的特點以及他與歌德之間的異與同,指出天才的創作乃出于他的天性,而不是他的自覺。因此天才對他自己來說始終是個秘密。歌德感到席勒的分析鞭辟入里。從此,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的整整10年中,兩位巨人為了進行偉大的、有價值的創作,在求同存異中,或者促膝交談,或者書信往來,互相勉勵,互相切磋,“兩人如同一人”(歌德語)。席勒憑著他的年輕、熱情、敏銳,不時迸發思想火花,常常激發出歌德的創作靈感,使他那被多年政務拖疲憊了的創作情緒重新勃發起來。他自己曾以感激的口吻對席勒說:“您給予我第二次青春,當我差不多已經完全停止創作的時候,您又使我成為詩人。”在這良好的氣氛下,兩人互寫犀利的諷刺短詩,名曰“贈辭”,對社會上的市儈習氣和文藝界的惡俗風氣大加針砭,以凈化國民的精神面貌。接著兩人又競寫敘事謠曲,使1798年成為“敘事詩年”。歌德一方面經常接受席勒的建議,努力創作自己的重要作品,首先把中斷了的《浮士德》第一部寫完,同時完成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維廉·麥斯特的漫游年代》《赫爾曼與竇綠苔》等,使他的創作生涯出現第二個高峰。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參與和幫助席勒的創作,尤其是席勒花費心血最多的戲劇巨著《華倫斯坦》三部曲以及他晚年的不朽名劇《威廉·退爾》。后者的素材都是歌德提供給席勒的。為此他放棄了自己寫一部敘事長詩的計劃。這類事例在詩歌創作中還要普遍。難怪席勒死后,歌德深感悲痛,說等于他自己“失去生命的一半”。

          席勒和歌德合作的另一個共同目標是振興民族戲劇,建立民族劇院。歌德從意大利回來以后,什么官職都不要,只保留一個戲劇主管的職務,說明他對德國戲劇事業的重視程度。迄今依然聳立在魏瑪市中心的那座莊重而雅致的民族劇院,就是兩人心血的結晶。聳立在劇院前面的那尊宏偉的歌德、席勒銅鑄塑像,是德國戲劇走向獨立的豐碑,也是歌德與席勒親密合作,從而把德國文學推向高峰,進而使德國躋身世界文學大國之林的標志。而他們在魏瑪的合葬墓,則是兩位偉人永恒友誼的象征。兩人生前往還的1005封書信,可看做世界上最長的墓志銘。

          這10年合作的成功,完全證實了席勒的遠見卓識。它不僅有文學上的意義,而且有文化和倫理上的意義。這意義就在于,它至少解構了兩句中國成語。一句叫做“一山不容二虎”。魏瑪這座“小山”居然容下了兩只“巨虎”,他們不僅沒有彼此相斗,而且親密合作。另一句成語也是人所共知的,叫“文人相輕”。歌德和席勒的10年合作實踐,使“輕”成為了“親”,從而創造了一段世界文學史上值得千古傳頌的佳話。這是席勒那“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思想的生動體現。這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魔鬼”與“天使”的矛盾運動

          ——我讀歌德

          ■王昊歌

          我說——其實那個引誘浮士德的魔鬼并不是上帝派來的。

          每個人身體里面都駐扎著一位天使,同時每個人身體里面也都潛伏著一個魔鬼。魔鬼是惡,是怠惰,是茍且……天使是善,是勤奮,是堅定……魔鬼與天使永遠是一對矛盾。矛盾在世間無處不在。對于矛盾,歌德說:

          “生命在于矛盾,在于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

          縱觀歌德的一生,正是“魔鬼”與“天使”的矛盾運動成就了他的偉大與輝煌。

          18世紀中葉,德國的政治和經濟都很落后,行將沒落的貴族仍然趾高氣揚地占據著支配地位。1749年出生的歌德恰好趕上這一時期。歌德出生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有的市民家庭,其父廣有家財,學識淵博。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歌德,屬于覺醒了的市民階級知識分子。

          在童年歌德身上顯示出驚人的理解力和勤奮品質,他學習法語、英語、意大利語、希伯來語等多種語言,并廣讀伊索、荷馬、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及至16歲,歌德先后到萊比錫和斯特拉斯堡學習法律,少年歌德成長為青年歌德,并在斯特拉斯堡受到法國啟蒙運動新思潮的影響。這一時期我們似乎只看見歌德身上的天使,然而,魔鬼總喜歡跟在天使的后面。

          青年歌德有著豐富的學識和敏銳的思維,他和當時所有覺醒的市民一樣,憧憬“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但被腐朽的社會嚴酷地束縛,因而苦悶憤懣、傷感失望。在這種背景下,歌德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了轟動一時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以下簡稱《維特》)。小說通過描寫在與封建勢力的對抗中失去信心又愛情無望的青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悲劇,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緒。值得玩味的是,《維特》這本書出版后引起讀者的狂熱追捧,而歌德本人卻只重讀過一遍,為什么呢?1824年1月2日歌德跟愛克曼談話時說:“我經常說,自從此書出版之后,我只重讀過一遍,我當心以后不要再讀它,它簡直是一堆火箭彈!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當初產生這部作品時那種病態心情。”從這段話可看出,書中的維特其實就是青年歌德的影子,青年歌德也曾如維特一般痛苦失望,但歌德通過《維特》宣泄與揭露之后,清醒地認識到那是一種病態心理,并且戰勝了它。因此可以說,《維特》就是歌德身體里面的天使戰勝魔鬼的一件漂亮的戰利品!

          其實說到魔鬼,我們早該說到歌德最偉大的巨著《浮士德》才是。有人說,不讀《浮士德》,就難以理解歌德之所以是歌德。

          確實,要了解一個作家,最簡捷的方法就是讀他的作品。對于歌德我們更可以確信這是正確的途徑,因為歌德在他的回憶青年時代的生活的自傳《詩與真》中說,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而《浮士德》無疑是其中最宏偉壯麗的片斷。

          浮士德是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他是個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博士,雖然年屆百歲,他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都去開拓生活和追尋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者,他對自己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充滿自信,并向魔鬼發出決不沉湎逸樂、決不茍且偷安、決不停止奮斗的誓言。

          讀著《浮士德》,再來看看歌德生平,我們發現,歌德仿如現實中的浮士德。

          歌德跟浮士德一樣學識淵博,除了文學方面的不朽成就外,他在美學、哲學、歷史以及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他發現了人的顎間骨,對解剖學做出過貢獻;他的《顏色學》向牛頓的機械觀提出了挑戰;他較早地提出了生物進化學說……

          歌德跟浮士德一樣,經歷了愛情悲劇,青年歌德的愛情和老年歌德的愛情都因世俗社會的反對而遭到失敗。

          歌德跟浮士德一樣,經歷了政治悲劇,1775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

          歌德跟浮士德一樣,一生都在跟“魔鬼”較勁,并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浮士德確立了“為人類造福”的雄心壯志,而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德大學期間就開始醞釀詩劇《浮士德》,后來僅寫過一些片斷,40多歲時在其好友席勒的熱情鼓勵下又繼續開始寫作,一直到82歲時才最終完稿,前后歷時約60年,傾注了他畢生的心血。歌德一生的思考所得的豐富思想和勤苦修煉的藝術修養,都通過《浮士德》博大精深的內容和極其錯綜復雜的藝術形式得以表現,以至于他最終完成此書時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當做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將做什么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

          對于歌德來說,“魔鬼”與“天使”的斗爭到此為止,這時的他,再不是一個在斗爭中矛盾著的歌德,而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心滿意足的死而無憾的歌德!而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心?

          《少年維特的煩惱》賞析

          故事梗概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青衣黃褲的翩翩少年維特熱戀上了天使般的綠蒂姑娘,然而綠蒂已與別人訂婚在先。懷著愛情無望的痛苦,維特接受了朋友推薦的工作,然而官場的腐敗以及貴族男女的輕侮又將維特的追求和抱負打入黑暗的深淵。維特再次住到與綠蒂鄰近的地方,并與綠蒂過往甚密,這引起了綠蒂未婚夫的猜忌。愛情無望、理想破滅的維特,在圣誕前的一個深夜,舉起了手槍……

          精彩選段

          我干嗎久不給你寫信?——你提這個問題,想必也變成一位老學究了吧!你應該猜想到,我過得很好,好得簡直……干脆告訴你吧,我認識了一個人,她使我無心他顧了。我已經……叫我怎么說好呢。

          要把認識這個最可愛的人兒的經過有條不紊地告訴你,在我將是困難的。我快樂而又幸福,因此不能成為一位好小說家。

          一位天使!——得!誰都這么稱呼自己的心上人,不是嗎?可我無法告訴你她有多么完美,為什么完美;一句話,她完全俘虜了我的心。

          那么聰敏,卻那么單純;那么堅毅,卻那么善良;那么勤謹,卻那么嫻靜……

          (選自人教版《語文讀本》第三冊)

          賞析

          《少年維特的煩惱》(以下簡稱《維特》)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它一出版就傾倒了德國乃至整個西歐的讀者,并在德國掀起了一種被稱做“維特熱”的時代病——青年們紛紛仿效維特的穿著打扮參加感傷團體,甚至仿效維特自殺!

          《維特》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不僅僅因為《維特》是一部格調優美、感情熾烈的愛情悲劇,而且它還道出了當時的德國整整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當時處于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德國,社會現實腐朽黑暗、等級森嚴,年輕軟弱的資產階級心懷無從實現的理想,普遍表現出悲觀憤懣的傷感情緒。在這種時代氣氛下,《維特》像一顆點著引信的地雷一樣出版了,它使當時的一代青年從中照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立即得到了讀者的狂熱追捧。

          歌德在《維特》中寫道:“世間最純粹、最暖人胸懷的樂事,恐怕莫過于看見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自己開誠相見吧。”眾所周知,《維特》的字里行間深深地打著青年歌德自身經歷的烙印,歌德這顆偉大的心靈,也正是通過這本小書以直抒胸臆的形式向我們讀者坦誠地敞開,這是它最顯著的藝術特色。當然,吸引讀者的,還有它那詩意的語言,關于這一點,恐怕只有你自己親自去讀一讀了,要不,你是無論如何也品嘗不到那種唇齒留香的美妙滋味的!

          在沉重的痛苦中拿出勇氣

          ——我讀席勒

          ■紀勇

          人們有一種習慣,喜歡像過節日一樣來紀念某一位名人,一般都是選定那個人物出生或逝世的日子來隆重地紀念一番。去年的5月,一些國家紀念德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思想家、美學家和歷史學家席勒,德國議會還把這一年定為“席勒年”。人們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發表各種文章,讓我一時間感覺到席勒確實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正像過節日一樣,歡樂過后的沉寂又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冷清。不知為什么,我這人總有一點跟不上現實的節拍,喜歡在熱鬧過后,靜靜地咀嚼眾人興奮過后的余味。我想在席勒飽受頂禮、歆享膜拜而變得有些疲勞之后,再次尋訪一下他思想的足跡。我以為這也是感受人物精神內涵的最佳時機。

          翻開有點泛黃的書冊,看著那充滿睿智的眼光,我感到他還是有點疲倦。畢竟他一生中遭遇的災難太多,他自己加在自己肩上的責任太重,他思考的內容也太深。席勒13歲時被送入軍事學校學法律,后來學醫。在管束極嚴、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度過了8年青春歲月。這期間,他偷偷地接觸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的作品,受到思想和藝術的啟迪。此后,他的思想開始高出于同時代的普通青年,他對專制統治的深切體會,對封建暴政的認識和反抗,激發了他強烈的創作熱情,他創作出了《強盜》。這個劇本的出版和上演,帶給他的是被關禁閉的厄運。他沒有屈服,而是堅定地走上了創作和研究之路。他寫出了《陰謀與愛情》、《華倫斯坦》三部曲、《奧爾良的姑娘》和《威廉·退爾》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他還寫了《歡樂頌》等影響巨大的詩歌,并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用了7年時間研究歷史和哲學,寫出了許多歷史和美學著作,如《尼德蘭獨立史》《三十年戰爭史》《論悲劇藝術》《美育書簡》《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等。可以說他的眼界之開闊,思考之深入,見解之獨到,都是超絕的。他以一個國家公民的責任意識,感覺到他有責任思考,研究,吶喊,喚醒人民的覺悟,批判反動的東西。

          席勒是不幸的而又是幸運的,這一切都是由時代造成的。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德國,是一個“正在腐朽和解體的討厭的東西”,暴君專橫殘忍,貴族為非作歹,“一種卑鄙的、奴顏婢膝的、可憐的商人習氣滲透了全體人民”。席勒就在這樣的沉重的痛苦中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創作,犀利地揭露皇室貴族那齷齪不堪的內幕。在《陰謀與愛情》里,宰相瓦爾特把“爬上去”“出人頭地”作為人生格言,為了奪取高位,不惜采取任何卑鄙手段。當公爵要結婚,而企圖把自己的情婦另嫁他人時,瓦爾特不顧兒子斐迪南的意愿,逼迫斐迪南同她結婚。在遭到反對后,他使用陰謀手段,誘使斐迪南毒死了他的戀人露伊斯。席勒把皇室貴族的獸行暴露在眾人面前,并通過斐迪南向陰謀制造者討還血債的情節,啟示人們覺悟,也向貴族發出警告。因此,他招來了更加嚴酷的迫害,長時間地過著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生活。他生活在極端腐朽黑暗的時代,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很不幸的,但是,在舉世皆濁的時代,出現這么一位思想的先鋒,又確實是天大的幸運。

          在《陰謀與愛情》里,席勒把他對時代和社會的探索集中在斐迪南這個人物身上。這個從大學里帶回了許多諸如“靈魂的偉大”“個人的高貴”等信條的青年,看到了公爵在國內進行一種“亙古未有的重大壓榨”,他稱他父親是“十全十美的劊子手”,認為他父親的財產是“造孽的家當”。他的叛逆突出表現在愛情追求上,他與露伊斯的愛情——普通的男女之愛,在席勒筆下演變成了強烈的政治性行動。他那種堅決、勇猛、果斷、義無反顧的行動,實際上表現了席勒本人的一種思考和認識,一種追求和希望。在昏天黑地的封建時代,席勒敢于扛起時代責任的大旗吶喊。誠然,他筆下的人物并非沒有弱點,但那也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包括斐迪南的上當,都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席勒對現實嚴酷性的思考。

          事實上,不僅僅是《陰謀與愛情》,在席勒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這種自身的責任感與思考的勇氣。在黑暗的時代,我們需要讀一讀席勒,以便認清時代的黑暗;在今天這個光明的時代,同樣也需要讀一讀席勒,因為,思考的勇氣在每個時代都顯得是那么缺乏而又必需。

          《歡樂頌》賞析

          寫作背景

          一個“不臣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席勒,在《強盜》出版和上演后遭受被關禁閉的厄運。面對公爵的迫害,他毫不屈服,又寫出了“德國第一個具有政治傾向的戲劇”《陰謀與愛情》,并獲巨大成功。然而,這位勇敢的斗士卻經常處在身無分文、漂泊不定的景況之中。1785年,萊比錫四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出于對席勒才華的仰慕,出資邀請他到萊比錫去。席勒拖著虛弱的身體到達萊比錫,受到四位陌生朋友的熱情歡迎和無微不至的招待,他感受到雪中送炭般的溫暖,萬分感激的心情充盈于懷。這年10月,一對新婚夫婦邀請他參加婚宴。宴會上,他為新人的祝福、朋友的熱情和現場的氣氛所感染,存于心中的激情也噴薄而出,從而寫下了《歡樂頌》。這首詩后來經過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譜曲,伴著優美的旋律傳遍了世界,在人們的心中久久回蕩。

          精彩選段

          歡樂就是堅強的發條,

          使永恒的自然循環不息。

          在世界的大鐘里面,

          歡樂是推動齒輪的動力。

          她使蓓蕾開成鮮花,

          她使太陽照耀天空,

          望遠鏡看不到的天體,

          她使它們在空間轉動。

          合唱弟兄們!請你們歡歡喜喜,

          在人生的旅程上前進,

          像行星在天空里運行,

          像英雄一樣快樂地走向勝利。

          (選自人教版《語文讀本》第一冊)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是歌頌人間歡樂、宣揚博愛理想。詩人幻想有一個極樂世界,在那里有一個仙姑,在她溫柔的羽翼之下,“一切的人們都成為兄弟”,于是,就有了萬民擁抱在一起的歡樂。有人說,席勒追求的理想,即使在今天也難以實現,但我覺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用這種純美的理想來沖刷人們被名利污濁了的靈魂,使人更接近于人。

          詩人可貴的地方還在于他不僅僅是歌頌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博愛,他還熱情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切眾生都從自然的/乳房上吮吸歡樂”。這不能不說是具有遠見性的,在飽受自然懲罰的人們終于有點清醒的時候,讀讀先人的睿智之語,不是再不敢那么無知地鄙視經典了嗎?

          詩人在完成了一系列對美好天堂的想象之后,又拓開一層,從理性的角度再行升華。理想的境界,還不是現實,但我們要記住今日的歡樂,把歡樂當做我們的動力,用勇敢的精神容忍一切。詩人進而呼吁,要用博愛化解一切仇怨,讓歡樂代替仇怨,哪怕是對待死敵,也要以愛心去寬恕,以求“全世界的人進行和解”,并祈求人們對星空盟誓,為了鞏固這博愛的團體。

          這首詩一共8節,用當時流行的頌歌體寫就,每節的形式都一樣,8句主唱,4句合唱,整齊優美,韻律悠揚。雖然借鑒了古希臘詩體,但既不同于干癟說教,又從人間高尚的感情升華成一種與神為伍的歡樂,具有了莊嚴崇高的意味。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ledzixu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高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XXXX|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9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扒开双腿猛进入免费视频黄|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顶级欧美熟妇高潮xxxxx|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免费大片国产大片| 羞羞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免费|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天堂а√8在线最新版在线|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老师的圣水女主小说网|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波多野结衣xfplay在线观看| 啊~怎么又加了一根手指| 91麻豆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波多野结衣三人蕾丝边| 动漫美女吸乳羞羞动漫| 边吃奶边摸下我好爽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一级做a爰片欧美aaaa|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 伊人影院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