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效應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8 18:29:34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有人說“沒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學生,是廢品;沒有良好智力素質的學生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素質的學生是危險品。”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是力求培養人性的全面的與最佳品質以及促進健康個性發展形成的教育。歷史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旨,就要用 “心”去教——遵循心理效應,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素質。
一、圓桌效應,創設民主課堂氛圍
“圓桌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據說來源于圍著圓桌就餐。圓桌呈現出的柔和感和曲線美,很容易形成融洽的氣氛,使就餐者產生親切的感覺。有人把圓桌產生的這種效果稱之為“圓桌效應”。現在許多國家常舉行圓桌會議,與此是否有關,筆者不詳。但與會者坐于圓桌周圍,看不出地位差別,人人平等,卻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教師要創設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而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學生應該服從老師,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學生;教師應該管住學生,管不住學生就不是好教師。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不要說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甚至連正常的人格也難以得到健康發展,學生的心靈得到壓抑,就不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而新課改提倡“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每一位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帶著自己的情感、知識、經驗、思想參與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參與者。當然,我們提倡圓桌效應,并非也是不可能是在每節課把一張張桌子集中起來,擺成圓形。首先,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學生看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自己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合作學習的參與者,走下講臺,步入學生中間,充分利用語言、眼神、手勢、微笑等來創設一種親切、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努力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充分獲取“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創設民主自由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心無旁忌,敢說,師生之間才能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其次,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精心保護學生的奇思異想,培養學生的自信。比如在講到“新航路的開辟”時,對哥倫布的評價,學生各持己見,有同學認為:“哥倫布即使不是海盜世家,也是半路出家的殖民主義海盜。他嗜金如狂,被黃金的咒語驅使去美洲探險。他不可能有邏輯思考,是心理狀態存在某種混亂的瘋子,毫無人性,給美洲印第安人帶去的是種族滅絕的大屠殺。”有同學認為:“哥倫布航行就性質而言,的確是殖民掠奪的征服,是對印第安人奴役與殺戮。但他接受了人文主義進步思想,開辟了抵達美洲新航線,為歐洲原始資本做出貢獻,而且在他辟航之后,美洲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進入文明。”也有同學認為:“即使不談哥倫布所建功勛巨大意義,就論人品性格,這位偉大航海家也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他有堅定宗教信仰,愛好科學知識與幸福理想,向往新生事物,富有審美感。……有向往與發展我們文化教育事業的一切抱負。所以,他是各個歷史時期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之一。”并且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樣的學習有利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學生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姆佩姆巴效應,激發學生自主質疑
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的冷凍室里,哪能一杯水先結冰?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冷水先結冰了!”非常遺憾,錯了,發現這一錯誤的是一個非洲的中學生姆佩姆巴,有一次他在熱牛奶里加了糖,準備做冰淇淋。冰箱容量有限,此時別的同學放入的牛奶差不多要把冰箱占滿了。姆佩姆巴來不及等熱牛奶涼下來,就將它放入了冰箱。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熱牛奶比別的同學的冷牛奶結冰快得多。他的這一重要發現,當時卻被老師和同學當成笑料。姆佩姆巴卻不放過這一發現,求教于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教授。奧斯博爾內教授做了同樣的實驗,證實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學雜志都肯定姆佩姆巴第一個發現了這種現象,并把它命名為“姆佩姆巴效應”。試想,如果姆佩姆巴沒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輕易放過那種奇怪的現象,就會與一個極有價值的科學發現擦肩而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指出;“ 系統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更是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記得在上完“二戰”后,我組織部分學生以“二戰”為切入口,圍繞“戰爭與和平”,撰寫小論文,期中一篇《勝利者的罪行》令人耳目一新:“……從戰勝國的角度看,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當我們一味要求戰爭禍首進行反思時,可曾經想過,在二戰后期,為了法西斯的意志,美國竟然動用了原子彈,造成了日本大量無辜居民的死亡?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不能忘卻德累思頓的轟炸,這次轟炸完全沒有軍事意義,純粹是屠殺平民。可悲的是,在我們的正史上,打擊法西斯似乎是可以動用一切手段。在二戰中,死于戰爭的平民高于千萬,死于空襲的平民到底有多少,至今沒有可*的統計。令人吃驚的是,這類思考是絕對不會被列入二戰教訓總結的范疇的。這不發人深思嗎?難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就可以不擇手段,動用反人類的核武器嗎……正因為忽視了上述反法西斯國家的罪行的反思,所以有些國家,無視人道主義,在‘反恐怖’的旗幟下,到處充當 ‘國際憲兵’的角色,伊拉克戰爭便是典型,難道對平民的轟炸不構成‘戰爭罪’嗎?……”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思辨、質疑能力。美國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只有善于質疑的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歷史教學中,要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養成好問、多問、深問的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 “我愛我師,我更愛科學”的挑戰權威、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 巴奴姆效應,塑造學生優良品質
心理學家巴奴姆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后,信件紛至沓來。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讀者來信寄出了數百份遙測評語。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贊他的遙測準確、十分靈驗。誰料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準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贊賞,不過并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象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志還是堅定不移的……”這樣的評語怎么會不“靈驗”,因為誰不想被人喜歡和贊賞?誰不會有美好的憧憬?誰會說自己的潛力已充分發揮?所以,這種幾乎適合任何人的評語每個人都會樂意接受。心理學家把人們樂于接受這種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
巴奴姆效應告訴我們,不管每個學生過去和現在的表現多么差,其內心深處總會多少有點積極向上的念頭。教師的責任在于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激發他們潛在的能量。新課改評價中提出要“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的標簽,那么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他,課堂上,一旦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提出與教材不同的觀點,馬上批評,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所謂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反正你們都不拿我當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對著干,就不聽,看你拿我怎么辦?!就會出現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新課改評價中提出“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所說內容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允許學生遲疑,允許學生猶豫,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允許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我們知道,學生都有向師性,他們都希望能得到教師的信任和肯定,總希望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令人喜歡的、優越的、能干的人。教師適時的鼓勵和贊賞,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可產生明顯而持久的作用。記得有則關于“優點單”的故事:年輕的初中女教師海倫發現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學生學習很吃力,有一些學生因此而有些灰心。為了幫助這些學生增強信心,她想了一條“妙計”,讓每個學生用紙寫下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后海倫分別抄下大家寫給每個人的優點,再把這份“優點單”發給學生自己。同學們看到“優點單”上寫的自己的優點,一個個驚喜萬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學很快恢復了信心,學習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若干年后,海倫與這個班的學生們一起參加本班一個在戰爭中死去的學生馬克的葬禮,死者的父親從其遺物中拿出一張曾經打開、折合過許多次的兩張筆記本紙,每倫一眼就認出了這是馬克的“優點單”。這時,其他同學也都從自己的貼身口袋里拿出自己的“優點單”,大家說:我們都保留著這份“優點單”,隨時隨地都帶著它,它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想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增強自信心。如果每一個教師都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那么,每一顆金子不就都會閃閃發光嗎?
四、登門坎效應,共同體驗成功喜悅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不言而喻,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后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登門坎效應”,即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根據“登門坎效應”,教師所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坎”,我們的教育前景就寬闊得多了。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好的思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揚起思維的風帆。如在《紅軍的戰略轉移》這課中,遵義會議是重點也是難點,怎樣講才能讓學生理解遵義會議在整個黨的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是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呢?為此我讓學生從《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入手發現問題,讓他們解決這個難點。我給學生時間觀察該圖中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情況,特別是箭頭的變化。一下子學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地圖上七嘴八舌一翻后,得出了兩個結論:①長征剛開始時箭頭非常粗,后來很細,接下來又粗了一些②開始行軍路線非常直,都是向西直線運動,后來就變得十分迂廻曲折。抓住學生的這些結論,再設問: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呢?把問題再拋回給學生,一下子學生熱鬧了,搶著說:剛開始有8萬多人長征,在博古等人逃跑主義指導下,行軍路線平直,四道封鎖線之后,只剩下3萬人,所以箭頭運動的方向單一,由粗變細。在遵義會議上,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的錯誤,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毛澤東,在三人指揮小組的領導下,聲東擊西靈活多變的戰術,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最后巧渡金沙江后,跳出包圍圈,讓革命軍隊脫離了被圍殲的可能。所以箭頭的運動變化多端,方向不定,且由細到粗。瞧,學生能分析到這一層也就不用老師花太多的力氣了。
“教育要心理學化”,作為歷史教學,只有遵循心理效應(當然還有其它的效應),用“心”來教,才能使教師教得秀氣,學生學得靈氣,課堂充滿生氣;才能真正實現“為發展而教”;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具有健康品質的人。
參考資料:
1、《歷史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高中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馬建青、孫林水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中國近代史學術研究的新觀點介紹》,《歷史教學》(津),2004年第5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