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中最艱難的一戰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5:56:16
以一篇《半夜雞叫》而影響了幾代人的戰士作家高玉寶,曾親歷了塔山之戰。他回憶說,在力量均衡的1948年,交戰雙方都知道塔山之重。當解放軍成功進行塔山阻擊戰后,國民黨軍事學者長嘆:“黨國之敗,敗于塔山。”
1948年9月12日,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林彪、羅榮桓等指揮東北野戰軍發動了遼沈戰役。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激戰31個小時,攻克錦州。
在攻打錦州的同時,我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與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也展開激烈戰斗。尤其是塔山阻擊戰,我軍擊退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數十次猛烈進攻,堅守住了陣地,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
當時,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曾這樣命令部隊:“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1948年10月,由于急行軍,奉命堅守塔山的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的很多部隊連重機槍都沒有帶。占領陣地后,他們從海邊開始依次布防,構建野戰工事。由于時間緊迫,攜帶工具也很少,所謂的工事只能以散兵坑為主。
戰斗從一開始就打得異常激烈。“敵人一個師有4個團,炮全是加農炮以上的重炮。天天有五六架飛機來轟炸陣地。”高玉寶回憶說,很快,塔山各個陣地上一片火海,“我們一個排的電話兵派出去接線,還沒打到第4天就全犧牲了。”
此前,從山海關出來的鐵路線已經被東北野戰軍破壞,國民黨軍想馳援錦州,只能沿公路前進。因此,離公路最近的6號陣地成為敵我爭奪的重要山頭。
打到第5天的下午3點多鐘,團長大聲喊高玉寶:“小高小高,你到山后把9連調上來,到6號陣地,上邊沒有人了。”
高玉寶跳出陣地,跑到山后的小村子里,找到了9連,并把這個有200多人的連隊帶上了6號陣地。
“指導員的戰前動員就一句話:同志們,大家要吃飽,這是我們一生中最后一頓飯了。”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高玉寶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他一直不知道這個指導員叫什么,但他認為,這是全世界最具有號召力的戰斗動員。
直到錦州失守、兵敗被俘,國民黨軍上將、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還是想不通,為什么11個師的部隊,還有飛機大炮助攻,就是過不了小小的塔山。
“不是因為國民黨軍不能打,而是因為我們更勇敢。”高玉寶回憶說,“我們連100毫米以上的炮都沒有,在陣地上被壓得抬不起頭來。陣地上被炸得沒有任何支撐,只好依托戰友的尸體繼續戰斗。”
1948年10月15日,戰斗進行到第6天,天上突然下起了雨夾雪。敵人也突然退了下去,只有西北風呼嘯著掠過陣地。
陣地上,高玉寶所在的4縱12師35團僅剩最后一個連的兵力了,穿著單衣的戰士們又冷又餓,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此時,他們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們不惜代價的嚴防死守,我軍順利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部10萬人。
“我們在陣地上還奇怪呢,怎么不進攻了?后來才知道,敵人知道錦州被打下來后就跑了。”高玉寶說。
戰后,僅剩下100余人的35團被授予“白臺山英雄團”,只剩下21人的34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這是塔山阻擊戰中涌現出來的兩個最為著名的英雄戰斗集體。
建軍80周年前夕,在塔山阻擊戰中幸存下來的高玉寶迎來80歲生日。和很多經歷了塔山阻擊戰的戰友一樣,他決定要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塔山,撒到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