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來源:高考網 2009-08-11 16:25:49
第三章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王嵐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材涉及亞洲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是在學習了農業區位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區位因素分析方法,學習掌握世界主要糧食生產的地區分布,作物類型,生產特征等知識的一節課。
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互相融合的物質生產過程,自然再生產過程受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諸因素的地域性差異影響;經濟再生產過程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開發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習俗差異等也存在著地區差異,因此形成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差異。
東亞發展中國家由于自然地理基礎特點,農業勞動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發展了以水稻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類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優越的自然條件基礎,以及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基礎,發展高度機械化,集約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農業。
農業、農村、農民是國民經濟的根本,糧食問題是世界首要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是解決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根本途徑。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亞洲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的特點;
以及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產生自然、社會、經濟原因。
能力目標: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的主導因素;
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利用案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分析應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主動利用多種形式地理信息綜合分析問題的意識。
【難點重點】
下載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46711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