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學校長解讀:新的高考指揮棒落向哪里
2008-04-18 09:00:34錢江晚報
新的高考指揮棒落向哪里
第一時間請大中學校長解讀
扭轉以分數評判人的局面
浙江省功勛教師 任繼長:
這個高考方案的實質和最大特點,可以用20個字概括,就是:“分類測試,分批選拔,綜合評價,全面考核,擇優錄取。”這個高考方案,打消了部分學校、部分學生對新課改的疑慮,適應了高校多樣化、分層分類選拔的需要。
方案力圖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以一次終結性的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高考模式,而代之以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選拔性考試和水平性考試相結合,國家考試、省級學業水平考試(高中會考)和學校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模式,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考試負擔,以及由此造成的身心等諸多問題,有助于扭轉那種以單純的分數來評判人、選拔人的應試教育局面。
學生要提高選考能力
杭州第二中學校長 葉翠微:
新課改高考方案最顯著的特點是與新課改的“無縫對接”,有了必考與選考兩部分內容,考試評價進一步突顯減負功能,試題設計更重視考查學生運用知識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高考意味著傳統考試方式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們將采取怎樣的應對方法呢?首先,要更加注重基礎,掌握基本技能,在學好基礎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與敏銳反應能力就不會很難了;第二,拓寬知識面,提高選考能力。對于任何學科,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抓住其中的擴展知識點;第三,注重應用,提高各科目知識的運用技能。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大創新
江山市濱江高級中學校長 姜益鳴:
浙江實行新課改高考方案后,考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考試科目類別及對應的學校;高校可根據培養目標,招收適合自己的學生;高中學校可以繼續因材施教,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開展走班修習課程,進一步推進個性化教育。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校錄取新生的重要依據,打破了以往品德評語一家言的片面評定,這是浙江新高考的一大創新。英語聽力、技術考試,每年提供2次省統考機會,不僅減少了考試的偶然性因素,加大了考試的客觀性與自主性,而且還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應試的心理負擔,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增加大學選才權
浙江大學副校長 姒健敏:
浙江省的新課改高考方案中,綜合素質評價第一次正式引入高考錄取,這有助于打破當前“唯分數論”的評價觀。從浙江大學招生角度來看,我們非常歡迎這種高考改革。學校一直很重視“人的全面成長與發展”,注重對學生個性品質和發展潛能進行評估,優選那些有思想、品質高、個性突出、獲知欲望高的優秀學生。而浙江省的新課改高考方案,為我校實現優選好學生的目標,提供了基礎平臺,拓展了選擇空間。這個方案,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發展需要,選擇不同批次和類別的大學,對大學來說,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增強了各個高校的選擇權。
學生能更自由地選擇未來
杭州師范大學校長 林正范:
這次我省的新課改高考方案,在考試內容的設計上有著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堅持語、數、外三門課程的共同要求,二是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與個性發展,體現了世界各國在最近20余年間所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之一。
新課改高考方案,為青年學生提供了研究型能力或技能型能力的測試選擇,而且允許在所選擇的考試項目中對具體的考題進行自主選擇。這樣的考試,不僅有利于個性發展各異的學生能自主選擇未來發展的機會,而且有利于高校選擇適合的學生。
變一次選拔為過程考核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 周建松:
新課改高考方案不排斥統一選拔考試,有利于比較客觀公平地評價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情況;重視會考水平的學業測試,有利于變一次性選拔為過程考核,從而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觀、系統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從個人成長全過程來考查學生。聯系高職實際情況,高職的重要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實踐能力強是其本質要求。新高考將技術作為高職高專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有利于選拔出適合這種培養目標的人才。
更大程度實現教育公平
浙江工業大學校長 張立彬:
浙江省新課改高考方案是一個積極的探索。首先較好地把握了人才培養規律和人才選拔規律,考試內容、方法和形式更科學合理,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二,體現了新的高考功能觀。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考的功能已經不再只是選拔整齊劃一的少數人才,而是高校與學生,通過考試及其它方式,進行雙向互動選擇。高校可以選擇適合的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適合的高校和專業。其三,能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公平。分類測試、分批選拔,擴大高校和學生的選擇權,為高校提供了選擇考生的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