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考改革:讓新課程高考成為“領頭羊”
2007-12-05 13:19:01中國教育報
繼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4省區之后,明年江蘇進入新課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遼寧和浙江5個省市進入。據悉,到2013年,全國所有省份(港、澳、臺除外)全部進入新課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區的新課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實施,不僅可以檢驗4省區新課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今后高考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新課程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高考制度的改革。
1.四省區新課程高考方案各具亮點
2007年6月,山東、廣東、海南、寧夏4省區的高三學生作為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首批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繼4省區之后,明年江蘇進入新課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遼寧和浙江5個省市進入。據悉,到2013年,全國所有省份(港、澳、臺除外)全部進入新課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區的新課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實施,不僅可以檢驗4省區新課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今后高考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根據新課程改革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要求,4省區在考試科目設置方面作了大幅度調整。山東實行“3+X(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1”模式,廣東實行“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模式,海南實行“3+3+基礎會考”模式,寧夏實行“3+小綜合”模式。與之相對應的考試內容、命題方式和評價標準,也是各有側重、各具亮點。
“基本能力測試”是山東省新課程高考的創新之舉。考試內容涵蓋了人文、科學、藝術、技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六大領域、12個學科的必修內容。對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及齊魯文化均有所涉及,地域色彩明顯;廣東省則將“綜合能力測試”改為“文科基礎或理科基礎”,在考查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了考生自主選擇的“X”選考科目;海南省實行基礎會考且將會考成績的10%計入高考總成績,并將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納入考生檔案,為高考錄取提供重要參考;寧夏2007年新課程高考與前兩年高考具有銜接性,總體上試題難度適中,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縱觀4省區的新課程高考,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它們所采取的措施、科目的設置都不同,但在指導思想、評價標準、追求目標等方面表現出一些共性,體現了高考改革目標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融合。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結果作為高等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是4省區新課程高考的一個亮點,但同時也是難點。在當前我國誠信機制并不完善的情況下,綜合素質評定是否公平可靠,沒有量化的規定和考核辦法約束,它到底能在高校招生錄取中發揮多大的作用?由于區域之間、中學之間客觀存在的水平差異,不同中學對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與標準把握不盡相同,也將增加高考錄取客觀評定的難度。此外,4省區的高考基本上對文理科都有區分,從減輕學生負擔的角度考慮,文理分科是合理并且必要的,但是否應在高中階段就進行文理分科?哪些科目可以分文理,哪些科目又應統一標準和要求?應如何權衡高考中文理類科目所占比重?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體現素質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
(一)體現新課改的理念,考試命題具有可選性、開放性多重特點。
2007年的高考是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因此4省區的考試也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現行的高中新課程是根據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改革理念進行設置的,不同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修讀。4省區高考新方案中的命題設置滿足了考生選擇的需要:如海南省的超量命題,限量做題;山東、寧夏、廣東引入選做題機制,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了不同考生的不同需要,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不同學科發展傾向的形成,減輕他們的負擔。引入選做題給了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是歷年高考中不曾有過的,也是新課改高考命題與傳統命題的最大區別之處。4省區的試題設計也力求與評價目標相一致,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的特點。如山東的基本能力測試考題中要求考生回答《歡樂頌》的樂譜出處,讀懂樂譜中的節拍、強弱等。這不僅是考查學生的知識面,還提醒考生平時應該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綜合評價成為錄取參考依據。
高考的改革必須要和新課程改革一致,通過高考為實施素質教育發揮正面引導作用。4省區新課程高考都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報名的必備材料和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指標,并且在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過程中盡量做到公正、客觀。例如,海南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了課程評價,在思想道德、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體育、健康、合作精神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改革將評價主體落實到學科老師,以避免僅由班主任獨自評價可能因主觀而出現的偏頗。山東在選做題部分推出“文選理、理選文”,以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與新課程方案所強調的“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相吻合。只有選才標準從一元變為多元,才能促進學生朝著全面、健康、生動活潑的方向發展,成為富有個性、富有創造性、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三)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標,兼顧統一性與多樣性。
教育公平對于社會公平有特殊的促進作用,也是高考改革中的不變訴求。山東省特別要求命題過程中體現公平性,要實現試題素材和答題要求對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題、怪題,考慮城市和農村的不同教學條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識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題目,選做部分各模塊的題目難度、區分度等力求均衡。高考改革方案的差異,折射出各省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及其行政結構的差異。為充分照顧學生水平差異和各省實際情況,新課程高考采取自主命題方式。各省在必考科目的基礎上設置不同選考科目和選做題目,為每個考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和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和學科傾向展示個性與潛力,表現出對考生不同個性的尊重。
3.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同步進行
總的來看,4省區新課程高考的實施總體上遵循了“既保證平穩過渡,又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原則,初步反響良好。要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穩步進行,我們仍應堅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我國高等教育目前正由精英轉向大眾,本科教育越來越重視“厚基礎”和“寬口徑”,在專業與課程設置上逐步由原來的學科過細、專業過多向學科綜合、科際整合的方向發展,尤其在大學起始階段,淡化專業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貫通和融合已成發展趨勢。因此,高考不僅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知識文化素質的考查,而且還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解決跨學科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為高校選拔那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學生。拓寬高考考查的知識與能力范圍,是新一輪高考改革應努力改進的方向之一。
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個性。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高考競爭的重點已由原來能否上大學轉移到了上什么樣的大學。新課程下的高考改革應該深入研究如何區分能力、考出素質,以體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體特質。高考新方案中的題型或科目的設置應在堅持統一與公平的基礎上,基本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要,讓每個學生都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讓考試變成每個人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的過程,賦予考試人性化的意義。
第三,有利于高考的公平、有效,即高考改革應有利于高考制度自身的完善。公平性是高考制度得以堅持與完善的生命線,但公平總是相對的,對公平性的追求,不能超越時代的制約。高考能夠提供的是機會平等,而不是過程平等與實質平等。明白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高考與高考公平,才能不斷完善高考制度。我們要在為考生提供更多的過程平等與實質平等的基礎上,追求高考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另外,實施新課程改革不是否定高考,而是繼續改進、完善高考。新課程改革與高考必須實現有機結合、平穩過渡,高考政策或方案一經公布就不能輕易修改,以維護高考的公正性、穩定性與有效性。因此,新課程高考改革的公正、有效,還應被賦予堅持與穩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