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線生”的量化及其報考方法
2006-12-21 16:04:27本站原創文章作者:張藝執
可從實際上來說,按照115%劃線比例的“貼線生”就不僅僅是524分~530分這個范圍了。肯定比這個范圍要大,至于說大多少就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膽大敢博的考生可將530分就“鎖定”為貼線分(不僅指貼線生所屬范圍的分數,還泛指非貼線生的保底分數),而成熟穩重的考生也可將536分視之為貼線分,甚至更高一些。但一般來講,第一批次的貼線分要比其余批次的貼線分稍大一些為好,原因是第一批次招生的大都為重點院校,不是有院校志愿分數級差,就是有專業志愿分數級差,甚至兩者均有。當然這對于貼線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是“利多”而非“利空”。附帶說一句,確定貼線分,對于許許多多不屬貼線生的考生在志愿填報中都有指導作用,這將在解析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之技巧中細講。
由于我國現行的招生錄取政策的規定,凡是各科類各批次的上線考生具有同等的被投檔、被錄取的權利或資格,但貼線生處于劣勢地位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不論是從省級招生辦投檔或高校調檔都是按照投檔總分(特征成績)從高到底排序進行投檔或調檔。雖然如此,由于高考志愿填報的技巧性和機遇性,以及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的方法性,使得許多貼線生(524分~530分)可如愿以償被錄取,進了所心儀的大學。因此,一般而言,如何看待比較合適呢?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個因素需要可以考慮:①、由于第一志愿填報失誤出現的連鎖反應使非第一志愿填報也因之失誤(包含各個志愿填報失誤等情況),導致落選;②、由于專業志愿填報失誤(包含相關科目成績偏低等情況),導致落選;③、其它原因,如身體健康狀況與所報專業志愿不相匹配等等,導致落選。
那么,貼線生的報考技巧何在呢?①、一舉“鎖定”學校。考分高于甚至大大高于貼線生的考生為什么落選?就在于分數高有選擇的余地,但選擇不準就會產生失誤、就會導致落選;而貼線生分數偏低沒有選擇的余地,必須一舉就“鎖定”學校,做到穩準。怎樣才能一舉“鎖定”學校,做到穩準呢?必須選擇上一年或前幾年(3~5年)貼線招生的,并經過分析后今年仍會貼線招生的院校。②、一舉“鎖定”專業。在一舉鎖定學校的基礎上還要一舉鎖定專業,僅僅“鎖定”了學校,能夠進檔還不行,因為錄取與否最后的決定權在于專業的錄取與否,只有所填報的專業也被錄取了,才是真正的錄取。貼線生由于分數偏低同樣專業也沒有選擇的余地,必須選擇上一年或前幾年(3~5年)貼線招生的,并經過分析后今年仍會貼線招生的專業。怎樣才能一舉鎖定專業,做到穩準呢?由于高校招生章程中關于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的表述有30余種之多,雖經筆者創造性的加以歸類為4種,再加上現實存在變異的2種,共有6種。其中比較適合貼線生的有:Ⅰ、相對分數優先的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Ⅱ、相對分數優先加專業級差的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Ⅲ、先為相對分數優先,后變異為絕對分數優先的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Ⅳ、先為絕對分數優先加專業級差,后變異為相對分數優先加專業級差的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詳細內容請看解析進檔考生的專業確定辦法之技巧。如果不能一舉鎖定學校,就考慮服從院校志愿調劑;如果不能一舉鎖定專業,就考慮服從專業志愿調劑;如果為了加大保險系數,就考慮均服從調劑。
如果對己上線的本批次院校感興趣的程度沒有對下一批次的專業感興趣的程度大的話,那就應該另當別論。特別說明,上述所講“貼線生”,嚴格來說應稱之為“批次線貼線生”,還有一種“校線貼線生”,將在專業確定辦法中詳講。上面所講貼線生報考技巧應為這“兩種生”分別運用或結合運用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