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案:《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3)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0 15:12:39
(二)雙項選擇題:
12、在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剝削階級已經不復存在,階級矛盾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階級斗爭規律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這說明( )
a.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b.規律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c.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 d.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離不開人的意志
1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是人們的傳統認識.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事實使人們認識到,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協調。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 )
a.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提高我們活動的自覺性利預見性
b.要用發展的觀點處理和解決問題
c. 要以保環境為主,發展經濟為輔
d. 任何事物都是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難以兩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簡答題:
14、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的學生克拉底魯卻認為:“人不僅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運用所學哲理,談談你的看法。
(四)論述題
某縣地處內陸,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為發展本地經濟,縣政府多次組織大干部和群眾學習經濟理論,并到周邊較為發達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參觀考察,逐漸擺脫了“左”思想束搏和傳統的“等、靠、要”思想,確立了“主攻業,大力發展農業”的新思路。對發展經濟過程中到的新問題,允許看,不爭論,堅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提倡大膽試,要敢為天下先。興辦了全縣史上第一個外資企業,對縣里唯一的中型國有企實行股份制改造,對一些長期虧損、產品又無市場的小型國有企業或實行停產,或出售。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鼓勵不同經濟成份之間實行聯合、兼并。依據縣情,發展特色農業,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梢業。目前,該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結合材料,談一談該縣在發展經濟中是如何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
四、走進生活
成功哲學第一原理 物質與運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自然界的根本,是不依賴于感覺的客觀存在,而運動則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沒有運動就沒有光線,沒有運動就沒有聲音。實際上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一切都必須在運動中存在。宇宙中有1000億個銀河系,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繞中“中心星棒”運動,太陽系以每秒217公里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物質”運動,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微觀運動則更驚人,光的運行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電子運動產生具有穿透作用的磁場效應。生命運動是運動中的奇跡,而思維運動則是奇跡中的奇跡。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所謂靜止是不存在的,它永遠是相對概念。
對于物質,每個人都會有樸素的物質觀念,物質財富是我們一切追求的起點。但是對于運動,卻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根弦。運動也就是我們眼里所看到的變化,但是更多的變化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于是我們更容易形成靜態、僵化的思維。你5歲的兒子為什么不愿意跟你一起逛商場,你蹲下來跟他一般高度來看就知道了,美麗的商品、珠寶、禮物裝飾亮麗的柜臺全不見了,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宮似的走道,到處都是木樁似的長腿和背景,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雙腳如同溜冰板,他們推來推去,又奔又跑,簡直是一幅可怕場面。你看,你什么也沒做,只不過稍微作了一點視角的移動——蹲下來而已,一切就全變了。
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必須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刻舟求劍、削足適履都是對僵化者的諷刺。成功人士在認知上總有與從不同的見解,其不同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積極思維,一是動態思維,一是全方位視角。這三個顯著特征都歸結于一個核心,即動態思維,他們永遠于變化中掌握世界,一個人的主觀認知與客觀運動相吻合的程度高,成功概率就大,反之,則處處出乎意料,處處挫折。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