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高頻考點: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勝利
2019-05-28 13:50:42網絡資源
一、百團大戰——目的: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抗戰形勢的好轉。時間與地點:1940年下半年,華北。領導人及參戰部隊: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對日作戰。意義:它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二、敵后軍民的艱苦斗爭作戰方針:基本的游擊戰,不放松有利條件的運動戰。
三、抗日根據地的建設——(1) 目的:為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2) 政治上:實行三三制原則。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加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經濟上:土地政策(內容是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意義是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大生產運動(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荒,使根據地渡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4)思想上:1942年中共開展整風運動。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意義是通過整風,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錯誤,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5)軍事上:開展反掃蕩斗爭。
四、中共七大的召開——(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2)時間地點:1945年春延安。(3)主要內容: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黨的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4)意義: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
五、日本無條件投降——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日本宣布投降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時間:1945年9月2日。
六、抗戰勝利的意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的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七、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