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和特點總結
2019-01-24 14:18:48三好網
考點1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形成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到頂峰。
1.綜合分析小農經濟的影響
(1)政治: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在于小農經濟。脆弱的小農經濟要求統治階級抑制商業,防止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
(3)科技: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
(4)文學: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擺脫統治者殘暴統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倫理: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男子,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同時注重孝道、重視鄰里和睦等。
2.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從經濟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的不斷改良、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
(3)從生產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將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特點。
3.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多重影響
(1)對城市交通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影響至今。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4)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考點2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歸納總結
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三個領域(冶金、制瓷、紡織)成就突出,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明朝中后期,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并孕育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1.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三種經營形態的比較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1)技術先進:歷史悠久、分工細密,長期領先于世界。
(2)多種經營方式長期并存: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封建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3)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
(4)民營手工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后期,“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式的雇傭勞動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
(5)“男耕女織”式的家庭手工業:秦漢開始,“男耕女織”式的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形式漸趨穩定。家庭手工業成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點3 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歸納總結
春秋戰國、秦漢、隋唐、宋元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在城市經濟、貨幣源流、對外貿易等層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古代商業的發展。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與城市緊密相連。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坊市制度從建立、發展到瓦解的過程,反映了城市經濟功能的不斷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1.我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要變化
(1)商業活動場所的變化
先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發展;先固定時間、地點,后打破界限。
(2)交易內容的變化
先以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品轉向市場。
(3)交易媒介的變化
開始是物物交換,后出現一般等價物貝等貨幣,再后來貨幣固定為金銀。北宋時還出現紙幣——交子。
(4)商人組織的變化
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展為地緣組織和業緣組織。
(5)流通領域的變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逐漸與生產及自由的雇傭勞動相結合。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起源早、不斷發展:起自商朝,之后歷代不斷發展。
(2)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場由城市市場和鄉村集市組成,是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城市市場主要是滿足達官貴人的享受消費,城市手工業品與鄉村農產品的交換則處于次要地位。鄉村集市狹小、分散,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只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
(3)對外貿易由盛到衰:對外貿易起自漢朝,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從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實行閉關、海禁等政策,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3.古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規律
(1)從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商業貿易的規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業和商業發達而興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
(2)從城市的商業活動來看
政府對城市的商業活動由限制到逐漸放松。
(3)從城市數量和規?
唐代開始,商業城市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至明清時期,出現了大批的工商業城鎮。
(4)從城市布局上看
城市的區域分布與經濟重心緊密相連,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古代城市有逐漸由北方向南方轉移的趨勢。
考點4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與資本主義萌芽
歸納總結
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戰國時期商鞅首倡的重農抑商政策,歷朝歷代一直沿用;明清時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時期,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其發展一直十分緩慢,中國一直在傳統社會徘徊。
1.重農抑商政策和明清閉關政策的比較
(1)相同點
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采取的政策,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內容上都限制和壓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都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不同點
、贂r代不同:前者最初實施于戰國時期,后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②目的不同:前者壓制商人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基礎,發展地主經濟;后者防止外來殖民勢力,以維護封建體制,鞏固封建經濟。
2.影響明清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始終未能突破萌芽狀態的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
(3)長期以來抑商和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16世紀后中國開始落伍的經濟表現及原因
(1)表現: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與此相比中國,①在經濟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經營方式和自給自足的生產目的,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②在經濟政策上,仍堅持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中外交流。
(2)原因:①君主專制強化,政治腐朽黑暗。②小農經濟阻礙社會分工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③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影響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和海外貿易發展。④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束縛了人們思想,影響了科技創新。⑤傳統科技沒有實現向近代科技的轉變?傊,腐朽的專制制度和落后的生產關系,是導致中國落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