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6:17:56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二)課標內容解讀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短短一句話,包含了兩方面的要求,在邏輯思維順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就是要列舉出各個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從哪方面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則要求在分析某個具體農業地域類型時,不僅能指出該農業地域類型的外觀特點及形成這些特點的內在條件,還能進一步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講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二個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大體上,教材是以因果關系作為內容編排的邏輯順序的。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部分,先講農業區位的概念,再從靜態上講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最后從動態上談這些因素的變化。為鞏固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教材編排了一個“活動”;在談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教材使用了“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案例來進行具體說明。顯然,教材的目的是試圖教會學生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即在合理利用農業土地時如何通盤考慮。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受農業主要區位因素影響的,但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條件的范圍更廣。總的來說,它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那么這部分知識就較為容易把握了。本教學設計為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區位及農業區位的含義。
(2)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3)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
2.過程與方法
培養案例分析的能力,通過生活中的地理,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
3.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對鄉土地理與抽象理論的結合,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養對家鄉農業生產的自豪感。
四、重點與難點
1.重點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變動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2.難點
(1)農業的各主要區位因素;
(2)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
五、課時:1.5節
六、教學過程
引入:讓學生展示課前搜集到的花都區名優農產品及農業生產的相關圖片,引出農業的概念。
[教師小結]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1.廣義:農林牧副漁
2.狹義:種植業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轉折并說明教學目標:
近年來花都區的農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聞名海內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假如在花都區給一塊農業用地,你如何經營才最賺錢?也就是說,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農業生產呢?在經營過程中又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呢?今天我們以花都區農業生產為案例,首先學習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