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教案設計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2018-11-11 16:18:02
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對科技論文提要理解的能力。
2、理解本文對“熵”的說明。
3、體會本文節選部分對人類生存的新的哲學思考。
教學重難點
1、研討文章論述的觀點,訓練提要能力。
2、學習用日常事例說明科學道理的寫法。
3、把文章中所舉的事例與有關“熵”的概述結合起來理解“熵”的含義。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法。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作點撥引導。
2、分組討論法。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分組展開討論,各抒己見,質疑解難。
3、 聯想類比法。讓學生把文中所講的道理與生活結合起來深入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們對大自然心存敬畏,所以不停地在摸索出一些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知道了能量守恒,知道了進化論,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們對自然界的呵護還是制止不住環境的日益惡化,是我們過度的對抗自然,還是我們一開始就錯了,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世界觀,熵,也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學論文,作者里夫金和霍華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來學研究團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增長的極限”理論,提出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必然耗盡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同時污染環境,威脅人類生存。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向世人敲響了警鐘,對近代西方文化中經濟無限增長的觀點作了批判。“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一部學術著作。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速讀課文,初步提取要點。
明確:全文共15段。第五段為過渡段,從第一定律到第二定律,結尾闡述熵。
(2)提示:畫出全文對熵的描寫的句子,然后歸納總結出熵的定義。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引導學生理順全文的論述脈絡。
明確:1,注意文中下定義的句子:“所謂… …“,”× ×就是… …“等句型。
2,熵的定義:在封閉系統里面損失的能在將來做某種功的能量綜合的測定單位,等同于污染,其最大值是能量的平衡狀態。
原因:通過對熵的定義的整理,學生能很快的梳理文章。并且學會和如何下定義這一技巧。
2。具體研習,突破重難點。熵是與能量密不可分的一個概念,那么什么叫能量?
學生勾畫課文中關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話來談一談對“能量”的新認識。
明確:
第6段 – 能量可以分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無效的”或“封閉的”能量。
第7段 – 熵的增加就意味著有效能量的減少。被轉化成了無效狀態的能量構成了我們所說的污染。
第8段 – 在一個封閉系統里,能量水準的差異總是趨向于零。沒有任何能量級別差異的狀態叫做能量平均狀態。
第9段 – 能量平均狀態是熵值達到的最大的狀態,那時將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來進一步做功了。
第10段 – 地球上有兩個有效能量的來源:一個是地球本身所蘊藏的能量,另一個是太陽能。在對人類有意義的時間里,這兩個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 – 當有效能量告罄時,我們稱之為“熱寂”。認識“能量”:能量可以分為“有效的”和“無效的”兩類,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總在減少,即熵總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時,熵達到最大值,這叫做能量平衡狀態或者叫“熱寂”。
3。文章段落梳理通過對能量和熵的定義的了解,全文的層次劃分也清楚了。
第1段通過民諺引出了熱力學定律,第2段用一句話表述了熱力學的兩個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對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論述,為下文論述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鋪墊。第5段為過渡段,轉入對熵的論述。第6,7段是對熵下定義并做解說。第8,9段進一步從能量耗散的角度論述熵的涵義:能量平均狀態是熵值達到最大的狀態。第10至15段從地球上能量來源,工業回收,物質衰變等角度探討了能源危機,說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斷減少,熵在不斷增加。
第三、課后作業
從能量耗散方面,結合課文闡釋下列說法的意義。
(1)你不可能不勞而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覆水難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兩句話的含義。
(1)太陽底下沒有新鮮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然太陽能量的總和每秒鐘都在遞減,然而在它的熵達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早已告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1、讓學生就上節課的課后作業相互交流意見,然后發言討論。
2、 教師對學生發言中的疑難進行點撥。
3、導入新課。
明確:(1)任何收獲總是要消耗一定能量的,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而被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用來做功了。要想重新做功,就要消耗新的能量,因此熵總是持續增長的。
(2)事物處于凝聚狀態,就有了勢能,一旦分散,就再也不能自動回到凝聚狀態。
(3)自然界雖然廣大無邊,但從不疏漏,這是因為有熵。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如果學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討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討以下問題: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總和一開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遠不會改變”一句如何理解?
明確: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學知識來討論。也可引導學生結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來”一文中有關大爆炸的理論來思考。
(2)第4段中“世間萬物的形態,結構和運動都不過是能量的不同聚集與轉化形式的具體表現而已。”你能再舉出別的例子來說明嗎?
明確:大到一頭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螞蟻,一塊石頭,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形式。
(3)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看待工業回收問題?
明確:工業回收對人類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任何工業回收都在導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課堂訓練
本文在闡述科學道理時,有概述,有解說。從課文中找幾個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抽象的論述要點的。
明確:課文第4,5,6,8,12,13段中都舉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作具體說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物理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分析這些例子與概述要點的內在聯系。
四,課堂小結
本文著重論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與能量密不可分的一個概念。作者對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敘述,同時又從生活中舉了大量的例子來作分析解說,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易于為一般讀者所接受。這種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五,拓展
課文題目“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指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新的世界觀”?結合對本文的學習,請寫一段話,談談你對此觀點的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一個能量不斷消耗,熵不斷增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衰退的過程,是一個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作者對人類發展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持悲觀的態度,這相對那種對人類發展史和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的觀點來說,是一種新的世界觀。
六,布置作業
“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向我們揭示了一種人類無力拯救世界的悲觀結局,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課后搜集,閱讀有關資料,寫一篇短文,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