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歸類》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 2018-11-10 15:36:02
(一)國際矛盾沖突焦點的演變
1.16~18世紀中期——西、葡、英、法、荷爭奪殖民霸權。
2.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歐洲國家與法國的戰爭。
3.19世紀中期——英法與俄國爭奪巴爾干。
4.19世紀中后期——普魯士為統一德國與鄰國的戰爭。
5.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對抗。
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協約國與蘇俄之間、法德之間、美日之間的矛盾。
7.20世紀30年代至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同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
8.二戰后初期——兩大陣營的對峙。
9.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美蘇爭霸。
(二)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
1.維也納體系
(1)含義: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2)維持機構: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
(3)實質及作用:是歐洲封建君主企圖維護封建秩序的體現,它反對社會進步,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是歷史的反動。但維也納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客觀上促使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
(4)瓦解:維也納體系下存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國家內部之間的矛盾;19世紀中期希臘獨立首先打破了維也納體系所規定的歐洲版圖;1830年比利時獨立再次改動了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版圖;法國七月革命后,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建立:一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該體系。
(2)維護機構:國際聯盟。
(3)矛盾
(4)調整:①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是協約國在賠款問題上對體系所做的一次較大調整;②洛迦諾公約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體系所做的一次調整。
(5)瓦解:①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大量擴充陸軍,積極重建空軍,并開始建造軍艦。②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③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破壞了《九國公約》,沖破了華盛頓體系的束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④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
3.雅爾塔體系
(1)含義:二戰結束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這就是雅爾塔體系。
(2)內容: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后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
(3)實質和影響:它建立在美蘇實力均衡基礎上,事實上劃分了美蘇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
(4)發展歷程:1945~1955年是體系的形成和戰后初期美蘇冷戰對峙局面出現;1955~1969年是美蘇冷戰中的局部緩和;1969~1985年是美蘇緩和中的激烈爭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體系的瓦解時期。
4.世界格局多極化
(1)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世界力量多極化是兩極世界格局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這主要表現為:美蘇兩國的力量相對衰落;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壯大。兩極格局的瓦解,使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逆轉。
(2)多極化趨勢對世界的影響:就目前情況來看,國際關系中存在著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地區和許多國家。五個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使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與穩定。
(3)兩極格局的瓦解同前兩次大的國際格局變動的不同:①它是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情況下出現的。②這種格局的變動,不是通過將戰勝國的意志強加給戰敗國,導致各國國際地位的變化的。③新的國際格局的確立,要通過各國之間的斗爭和妥協來實現,這取決于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而綜合國力對比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因而,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也必然是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
(三)重要的國際會議
1.維也納會議
(1)時間:1814~1815年。
(2)參加國:戰勝拿破侖帝國的歐洲各國,由俄、英、普、奧四國操縱。
(3)內容:①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②限制法國,保證歐洲均勢,按大國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國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進一步鞏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繼續維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
(4)影響: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