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案:《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設計
來源:學科網 2018-11-10 12:07:5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是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涉及的內容是甲午戰爭的內容及其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甲午戰爭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后侵華的開端,也是列強侵華的轉折點,甲午的戰敗使得中國在東亞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機的空前也促使中國人加緊向西方學習,從近代化的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客觀上成為中國近代化的加速器。
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歷史學習能力,思維活躍,可以充分進行自主學習探索。但是甲午戰爭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年代相對較遠,對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些困難。另外,甲午戰爭是一個相對比較常見的歷史常識,加之近代中國與日本的特殊關系,使得這一知識比較大眾化,但是,高中階段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有了較高要求,所以,要避免學生的知識世俗化,表象化。
二、三維目標
依據課標和考綱,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強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強侵華的原因、目的和實質;掌握《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剖析這些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性,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逐漸形成的。
(二)、程與方法:
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索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目的;引導學生并使學生明白學習重大歷史事件是圍繞著“背景(或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三部曲展開的,讓學生學會并掌握學習歷史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不平等條約內容進行分析和比較,讓學生從中歸納概括其危害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養學生的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人生理想;通過愛國將士英勇抗擊列強侵略,甚至為國捐軀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和《馬關條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和《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2、教學難點:利用史料幫助學生多維度認識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建立立體的歷史形象。
四、教學方法:
1、教學方式:采用的教學方式為:自由研討、利用課件學習、師生互動、綜合交流等方式。
2、學習方式: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小組合作與師生互動;課后反饋與在交流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課環節:利用今年紀念抗戰70周年活動進行導課: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今年我國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尤其9月3日的盛大閱兵,將紀念活動推向高潮,那么幾年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主體是什么?(學生回答: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共創未來),我們銘記歷史,就是要緬懷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的而獻身的革命先烈,就是要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我們牢記歷史,就是要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防止歷史悲劇再次重演。為了共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歷史
(二)、授新課: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一、中日甲午戰爭
1、背景:
在古代,中國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曾向中國學習,如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通好,派大批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進行文化,但是近代,日本為何敢打中國這個師傅呢?(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
(1)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通過材料一引出“大陸政策”,指出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這場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是歷史的必然,?
材料一:早在1855年,日本的維新派政治家吉田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2)西方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持支持縱容或默許的態度。
通過漫畫及文字材料使學生認識:美英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持支持的態度,法德對日本縱容的態度,而俄國對日本持默許的態度,西方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持支持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
(3)朝鮮的東學黨起義????(導火線)
?向學生說明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趁機向朝鮮派兵,在朝鮮半島最終挑起了這場戰爭,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2、經過
簡要向學生介紹甲午戰爭的開始標志:1894年7月的豐島海戰,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并歸納甲午戰爭的概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9月,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和黃海進行,主要戰役:平壤戰役(由于主帥葉志超棄城逃跑而失敗)和黃海戰役(由于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采取“避戰自保”,殆誤戰機,導致失敗)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895年4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中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主要的戰役:遼東戰役(雖然聶士成、徐邦道等愛國官兵英勇抵抗,但是大多數清軍將領臨陣脫逃,使日軍很快占領了大連、旅順等要塞,并通過歷史圖片和美國外交官的記述簡要介紹“旅順大屠殺”)和威海戰役(正是由于李鴻章避戰自保,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3、結果:
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1)、《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讓學生回答《馬關條約》的內容,并強調并向學生解說內容,接著向學生介紹一種歷史記憶法法:歸納概括法:“割三地”;“賠二億”;“開四口”;“允設廠”。
讓學生思考《馬關條約》的危害:割地:嚴重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為了賠款,不得不大舉借債,便利了列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開四口岸,使列強侵略勢力延伸到內地;允設廠,便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民主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給日本,英法美俄等國在在華利益,特別是威脅俄國在東北的利益,于是俄國聯合德法向日本施加壓力,甚至武力脅迫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但是,日本卻要求清政府向日本交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反映了列強在侵華上既勾結又斗爭的反動本質。
(3)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軍民自發起來進行反抗斗爭,提出了“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雖然最終日本殖民者占領了臺灣,但是,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體現了臺灣人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之后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
【師生活動】這場戰爭是日本蓄謀挑起的,對中國來說是正義的,那么中國為什么會慘敗???提供歷史材料,讓學生分組討論,從近代化角度分析失敗原因。
材料一: 對于中日甲午戰爭,西方當時的媒體報道,絕大多數對中國沒有同情。大多數人認為,日本打敗中國是文明對野蠻的勝利,是進步對保守的勝利,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進步。
——摘自2012年12期 《國家人文歷史》作者:雪珥
材料二:我(翁同龢)希望把北洋海陸軍送上戰場,我知道他們北洋不行,所以我需要這個機會來整治他們。打敗了才能整治,打贏了肯定不能整治。
——摘自《陳悅談甲午戰爭》
材料三:甲午中日戰爭……由于清朝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和戰爭指導上的失敗主義,這次戰爭終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甲午戰爭是持續時間長達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一次實踐。洋務運動本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但是,洋務運動所推行的改革,主要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引進科學技術和創辦新式企業,……長期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沒有進一步深化下去,通過甲午戰爭的檢驗,終于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最后失敗。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值得后來人進行認真的反思。
——《甲午戰爭史》
材料四:蔣廷黻:那一次我們失敗的緣故很多:第一,戰略不如人。其次,戰術也不如人。
——《中國近代史》
老師引導并總結:
主觀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落后的社會制度。 近代化不徹底“避戰求和”方針(一再殆誤戰機)
客觀原因:日本制度先進;??近代化全面且教徹底;??蓄謀已久,準備充分
那么,這場戰爭慘敗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4、影響
學生思考回答: (1)、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被迫進行軍事改革。(2)、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深;(3)、促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各階級掀起了各種形式的“救亡圖存斗爭”。
甲午戰爭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軟弱可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紛紛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為了挽救民族危機,農民階級再次揭竿而起,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而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英法美國等組成八國聯軍也再次發動了侵略戰爭。
二、八國聯軍侵華
1、背景:
根據前面的過渡語,引導學生歸納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強企圖擴大侵華權益,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利用時局圖說明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
(2)直接原因:西方列強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并簡略介紹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于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原名義和拳,最初是進行反清活動,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由反清轉向“扶清滅洋”,清政府也由“剿滅”轉向承認其合法化。義和團迅速發展起來,尤其在控制了京津大部分地區,他們痛恨洋人,打擊洋人,仇視洋認一切。這些嚴重威脅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
1900、6開始,英、法、俄、德等8國進攻天津,雖然義和團民配合清政府的一些愛國官兵英勇抵抗,但是最終很快天津和北京相繼淪陷。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3、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讓學生回答《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并強調并向學生解說內容,引導學生用介紹一種歷史記憶法法:歸納概括法:“賠4,5億”;“劃使館區”;“拆炮駐兵”;“禁止反帝”“設外務部”。
引導學生思考《辛丑條約的》危害,學生討論后回答: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稅收受列強控制。 這些使館區就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華大本營;“拆炮駐兵”使京津至山海關廣大戰略要地,置于列強武裝控制之下,便于鎮壓中國人民反帝;“設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
4、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其影響:
(1)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侵華轉向“以華制華”。
(三)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內容,理清歷史線索,強調學習重點,并指出面對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中國的愛國仁人志士如何堅持不屈不饒的斗爭?引出下一節課。
六、板書設計:
一、中日甲午戰爭
1、背景:2、經過:3結果:4、影響:
二、八國聯軍侵華
1、背景:2、經過:3結果:4、影響:
七、課后反思:
本節課內容學生在高一已學過,也初步形成了感性認識,如何在學生的抽象能力、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采用深入淺出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深化對歷史知識的正確認識,避免知識的簡單重復,因此本節教學設計,應采用一些新史料,設置“創新點”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成為本節課的關鍵。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