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專業解讀:電子商務專業面面觀(2)
2012-05-22 13:27:10贏在未來文章作者:滕廣斌
專業成立八年后才有知識體系
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一直存在這樣的疑問,但還不至于崩盤。或許因為這些專業主要托管于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這些學院本身就是就業的保證。但對于高職高專來說,問題就嚴峻得多,因為高職高專培養對口的專業人才,而電子商務卻無足夠的“專業核心”。在最新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里,高職高專的電子商務專業就是紅牌警告專業。
很明顯,電子商務面臨的問題不可能一直懸在半空。
設立電子商務本科專業5年之后,教育部終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05年,教育部成了電子商務教學指導委員會。陳德人擔任了秘書長一職。第二年,課題小組成立,負責攻堅電子商務知識體系。
設立電子商務本科專業8年之后,2008年2月課題小組將電子商務知識體系成果提交給教育部,并很快在4月份獲得通過推廣。這套體系中,將電子商務要學的內容分成四大塊,分別是綜合領域,技術領域,管理領域,經濟領域。每個領域下面有若干模塊,總共就有24個模塊,這些模塊又再分成150多個知識單元。各個高校可自主地結合自身情況,參照該體系刪減模塊進行教學。
這套體系從本質上來說是折衷的產物,它默認了高校目前各自為政的現狀。陳德人分析說:“21世紀人才模式是復合型人才。電子商務正符合這個趨勢。”他所在的浙江大學,2005年開始實驗部分學院大類招生,并在2008年全面推廣。如今已經有100多所"211"工程學校全部或部分學院實行大類招生。
但矛盾的是電子商務是歸屬到哪一大類專業呢?計算機、管理學,還是經濟學?若學生在經過兩年的“基礎教育”后,再進行選擇“寬”的電子商務專業,并又在電子商務專業里選擇方向,這顯然違背了邏輯。陳德人進一步解釋說,電子商務專業的未來不應該稱為“電子商務”,它的外延應進一步擴大,應該從“ElectronicCommerce”變成“ElectronicService”,在這里面包含了信息管理與系統、電子政務、網絡工程等綜合專業。這似乎又與李伍榮提出的“撤銷電子商務專業”,“由各類專業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觀點匯聚到一起。
新專業的“自證”難題
作為1998年中國高校瘋狂擴招后新增的300多個專業之一,電子商務的困局并非個案。國際貿易、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專業都面臨一窩蜂而上,但師資嚴重匱乏、學科體系不完善、學生競爭力差等問題。可以說,這些專業從未上流,就已經下流。
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可以追述到1998年末。那一年中央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大學擴招計劃。所以1999年開始中國大學進入了瘋狂模式,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從1998年的108.3萬人增加到如今的3000萬人以上。安置這些新增學生,學校除了增加專業招生人數,便是增設新專業。
以中山大學為例,在2000年至2003年內,開設了23個新專業(不計算專業的不同方向),包括2002年開設的電子商務。而1989年至1999年這10年間也才增加8個專業。短期之內這些專業從無到有,學校是否嚴格地論證過新專業的可行性,是否嚴格評估開設專業的師資、設備條件?其中,學校完成“任務”、“大學以大為美”的虛榮心、強開熱門專業吸引學生的意愿是否超過“培養專業人才”的宗旨?電子商務是300多個新專業里的一員,陳德人回憶說“教育部很鼓勵開設電子商務”,此背景下,申請通過的機會很大。
像電子商務一樣,這十幾年的擴招給中國大學帶來了300多個新專業。這些專業中,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專業還活著,卻已經死了。但對于絕大多數新專業來講,它們都是無法“自證”自己是體系完善、足夠成熟的。這有點像“薛定諤之貓”實驗,貓可能是活,也可能是死的。這過程中,那些專業的學生無疑成了試驗品。
電子商務面面觀
學生代表
電子商務不像其他專業學科一樣具有專業基礎。公務員招考時,電子商務甚至都不算計算機類專業,這種感覺就像是"無根之萍"。
行業狀況
2011年,全國有近2000家實際運營的團購網站被淘汰。馬云、劉強東動電商大佬公開“唱衰”電子商務。前者在2011年曾放言:未來十年,電商企業絕大部分都會倒閉。
教授質疑
湘潭大學李伍榮教授認為“取消電子商務專業是擺脫中國目前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困境的根本途徑”,由其他專業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商務部
未來電子商務交易額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5年將達到12萬億元。人力資源專家稱未來幾年電商人才缺口達到200萬。
HR招聘
電子商務可以被授予工學、經濟學、管理學學士學位。各個高校的教學課程和培養模式千差萬別,以致讓人看不清專業的人才定位。
教育專家
新設立專業都需要一個磨合探索的過程。電子商務專業符合二十一世紀“復合型”專業人才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