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集團被指通過自主招生聯考圈地搶生源
2011-12-12 15:29:21新聞周刊文章作者:周大平
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在政策上將自主招生與統一高考、集中錄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問題”
我國的高校自主招生開始試點于2003年。在過去的9年中,各校不斷調整的自主招生政策,給人以充滿變數之感。
11月間,中國人民大學推出的“圓夢計劃”,提出適用對象是家庭“三代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計劃一公布,就與北京大學稍早前出臺的“校長實名推薦”遴選細則中新增的“不孝敬父母不能推薦”的條款一樣,遭到質疑。這使“圓夢計劃”的制訂者滿懷委屈:“大學開始關注農村貧困生,難道有什么問題嗎?”
事關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
針對農村家庭“三代無大學生”的招生規定,為何引來爭議?有專家指出,因為農村“三代無大學生”的家庭,當然包括了村干部家庭和富裕人家,所以并不一定與“貧窮”劃等號。有學者甚至懷疑:為什么不對“三代無大學生”這六個字作細化對象的規定呢?難道只是為了引起關注?
之所以這樣懷疑,是因為2010年北大推出的“校長實名推薦制”,“提煉”于曾經實行的“學校綜合推薦”,學校根據各種指標確定人選后,由校長簽名、蓋章,與先前的操作程序如出一轍,而北大則冠以“校長實名推薦制”之名,博得廣泛關注。2011年,清華大學推出的“領軍計劃”,人民大學推出的“校長直通車計劃”,其內容均與“學校綜合推薦”一致,卻同樣因為新的冠名,引發廣泛關注。
“沒有公眾意見參與的高校自主招生計劃,在公布后遭到質疑,并不能推動這方面決策在當年有所調整,這也是自主招生計劃一年一個樣的重要原因。”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辦教育本是長久之事,需要舉辦者按教育規律推進各種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事務。如果試圖借自主招生,制造各種炒作點,博取眼球,謀求急功近利的政績,那就非但不利于高校自主招生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更可能誤導公眾對自主招生的理解,就像今年特別高調的自主招生聯考,竟把好端端的聯考制度,折騰為高校結盟對抗那樣,引來公眾對自主招生的反感。
自主招生聯考之惑
說到自主招生聯考遭受質疑的緣由,一位當初的積極倡議者介紹,其本意之一是把自主招生聯考定義為社會化考試,由社會機構組織、大學自主認可、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本意之二是學業水平測試,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自主招生聯考不僅變成了學校集團“圈地”搶生源的結盟考,而且考試的形式仍是與當今統一高考如出一轍的學科考,乃至聯考中出現了一天考7門、一天考11個半小時的殘酷局面,無怪乎有不堪重負的考生發出“簡直不把我們當人待”的抱怨。
“在政策上將自主招生與統一高考、集中錄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問題。”熊丙奇認為,對于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筆試、面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還要求必須參加統一高考、填報志愿,高考成績達到相應的錄取優惠條件,才可能被大學錄取。按照這樣的程序設計進行操作,自主招生就演變為以錄取分數優惠的政策搶生源。
再從考生的角度分析,一名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考生沒有增加選擇權,許多大學對通過自主招生進校的學生,培養模式與非自主招生進校的學生完全一樣。
東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左惟認為,誰都知道,個性化培養需要校方投入的身心成本較高,結果又不可預計,其風險自然就高。因此,采取統一的培養模式往往被列為自主招生高校的首選。只是這樣一來,自主招生也就失去了任何積極的意義。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希望:“高校自主招生應當‘按圖索驥’,重點考查考生的興趣志向、專業態度、培養潛質和獻身精神,適當兼顧學科基礎。”
左惟說:“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整體全面發展、少量保護個性,應是高校自主選拔錄取的基本原則。”
向農村考生如何傾斜
“在現實中,確有一些凸顯個性化差異的考生做不到學科的全面發展,但可以為社會做出全面發展的考生做不出的成績。”左惟說。
從最初作為選偏才、怪才的高考補充方式,到今年致力于社會公平,高校自主招生的每一步探索,都意味著對現有高考體制下的某些利益群體的觸動。許多時候,來自方方面面的無形壓力往往使高校的自主招生錄取扛不起程序正義的旗幟;而重拾缺失已久的信用倫理,則更需要跨過那道信息不能公開的障礙。
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就是在伴隨公眾的質疑中一路走低的。即使教育部在最近下發的一份通知中要求,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在確定參加本?己说纳暾埧忌鷷r,應向學科專業方面表現突出的考生、向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地區或中學、向農村地區中學或考生等適當傾斜。
有專家質疑:不按考生的實際考試分數和大學的實際評價結果進行錄取,其中可能會有貓膩;在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對搶生源樂此不疲的背景下,名校們會給農村考生真正的實惠嗎?給農村考生的名額會落到實處嗎?
其實,向農村生傾斜的政策得到社會認可,從而為自主招生樹立公信力的途徑并不遙遠。比如,可考慮由教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制訂明確的面向農村地區考生的評價標準,并將標準公開,以便公眾監督。
有專家建議,如果在自主招生評價中,添入地區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加分評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教育對貧困家庭學生所處的相對薄弱的教育環境的“校正”。還有,高校自主招生一貫的單一分數標準(有的竟規定入選“計劃”的考生將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的加分),難以體現對學生能力及其素質的全面評價。對此,應考慮實行多元評價體系,以客觀評價考生。
熊丙奇強調,從分數評價轉向多元評價,這個全新的價值理念,特別需要通過自主招生高校向社會傳遞。
探索全面落實辦學自主權
高校自主招生風向標的頻繁變化,已影響了考生和家長們的心態。2010年,上海市一家機構的市民調查顯示,83%的市民擔憂自主招生政策的多變,會使孩子遭遇“權錢交易和暗箱操作”。
2012年自主招生將全面啟動,對此,不少網友期待教育部門對在高校自主選拔錄取中,存在違規承諾、替考等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行為的,追究相關責任者的責任。有學者提出,自主招生中出現的違規操作、弄虛作假,應當按高考作弊論處,
公開一向是防止自主招生腐敗的重要途徑。為了高校建立健康的自主招生秩序,教育部門有責任要求高校必須公開自主招生的所有信息,而非只是象征性地公開姓名、考號、省份和畢業中學。今年,針對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一名11歲的“神童”進法學院,輿論即要求校方公開該生信息,卻只得到校方“招生符合程序”的回應。
多年來,自主招生被質疑對農村考生不公,其理由,一是自主招生的筆試、面試會使農村考生因付不起趕考成本而放棄機會;二是自主招生的筆試、面試,更有利于城市學生發揮。可喜的是,清華大學此前公布的自主招生“自強計劃”,已對公眾質疑有所回應,規定了考生無需繳納報名考試費用,并可向A志愿高校申請往返交通費補助。這表明,自主招生高校只要從學生利益出發,適當調整招生理念,就完全可以在自主招生中減輕學生負擔、擴大學生選擇空間、促進教育公平。
還有學者提出,高校試點自主招生,應該為全面落實辦學自主權作探索。比如,能否將自主招生方面的管理、決策,由現在的行政部門交給獨立的招生委員會,以避免自主招生過程受行政的干擾,同時,由教授們組成的招生委員會,可以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特點,確定自主招生標準,并監督有關行政部門實施,由此提高自主招生標準的科學性。
自主招生改革不可倒退,因為這是一年前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高考改革精神。從歷年自主招生的效果看,高考高分卻走向平庸的學生不是個別。教育部門和自主招生高校都有必要反思其中的問題。我們的社會需要大批有創意的人才,創意需要個性、需要開發。對此,北京市石景山區教委副主任郝顯軍提出,我們的小學和初中,應該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左惟認為,高校自主招生應該盡可能給那些有個性、有特長、考試發揮不穩定的考生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