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我國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創新性思維
來源:人民網 2009-11-04 08:08:28
摘要:一般而言,產業轉移是指特定形式的產業在空間位置上的移動,即產業中的企業等主體將產業整體或其中部分從原產地遷移到其他區位進行生產活動。
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產業格局發生著深刻變革,也推動著產業發展理念的變革。當前,我國正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階段,強化對國際產業轉移的有效承接及國內產業有序轉移與升級的創新性思維,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產業轉移的五種類型
一般而言,產業轉移是指特定形式的產業在空間位置上的移動,即產業中的企業等主體將產業整體或其中部分從原產地遷移到其他區位進行生產活動。
以往的研究多側重于從產業轉移的空間特征出發,將其劃分為國際和國內轉移,或分工組織關系上的垂直和水平式轉移。這一視角顯然忽略了產業發展內在的技術約束和產業結構關聯。若以產業的技術、市場需求和功能發揮特性為依據,則可將產業轉移劃分為如下五類:一是淘汰型轉移。指生產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企業就會進行技術的更新改造,資產專用性迫使淘汰的生產線設備要實現價值回收的最大化,于是異地遷移便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二是產能型轉移。指產業受制于當地的生產要素供給、產業規制或產業周期等瓶頸制約而被動尋找滿足其生產條件的空間替代;三是擴張性轉移。受到追求新市場和擴大市場力量的驅動,只要某種產品具有在目標市場的擴張前景,就會發生由制造、裝配環節向研發設計、市場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的漸進式移動;四是配套型轉移。與社會分工和上下游產業緊密聯系的,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等微觀主體為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主動通過直接投資或外包訂單等協作方式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更具比較優勢的生產區位;五是延伸型轉移。主要指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內的產業轉移。這種轉移兼具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外延拓展和內涵適應性調整雙重特點,通過與目的地基礎設施、服務環境條件等因素的橫向融合,形成更大規模和更具活力的生產性網絡。
區分和識別五種產業轉移類型,既可為發達地區制訂相關產業組織和規劃政策提供依據,更有助于欠發達地區克服產業承接的盲目和沖動,選擇性承接與本地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相匹配的淘汰型和產能型產業,引入符合本地產業結構水平的擴張型和配套型轉移,支持延伸型產業轉移發展,最終實現產業承接和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達到提升自身產業績效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
寓產業升級于產業轉移之中
產業升級是指產業生產效率由低到高的轉化過程。它具有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優化、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以及規模經濟效應實現、乃至革新性技術應用和產業融合等多方面的意義。
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將產業升級寓于產業轉移之中,有利于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一方面,對原產地而言,不符合其比較優勢或生產條件的產業遷出能使該地擺脫相對滯后的產品和產業壓力,集中各種要素發展更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先進產業,加快自身的產業升級進程;而遷入地則可通過對轉移產業的承接,吸納相對匱乏的資金和技術裝備能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技術溢出效應和結構成長效應,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另一方面,產業升級要求更為迂回的生產組織方式和高附加值環節上生產要素的聚集,這限制了處于相對低端產業形式的發展動力,間接加快了后者向更能發揮比較優勢地區轉移的速度和力度;欠發達地區主動承接由遷出地轉移來的產業及技術設備,以提升相對滯后的要素密集程度和產業技術結構,實現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結構優化目標。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體現了產業發展在空間結構和價值結構上不同的發展軌跡,但都有助于推動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和對應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沖突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國家向我國的產業轉移一直停留在制造和組裝等低附加值水平上;同樣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地的產業轉移,也存在著因無力承擔資源和租金等生產成本上漲而產生傳統產業的“拋出”現象。中西部地區只能在這些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淘汰型或產能型產業轉移中被動承接,個別地方甚至為追求一時的GDP增長“快感”而攀比性承接,“饑不擇食”地引入被淘汰的產業包袱,造成了區域間產業同構化嚴重的現象。轉移而來的產業項目不僅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體系,更加劇了對產業結構的擠出效應和政府的債務風險。因此,深入探索在產業轉移中實現產業升級的有效和可行途徑,對于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實現自身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具有前瞻和指導意義。
突出自主創新與產業承接的結合
無論產業轉移還是產業承接,都體現了生產要素和產業條件在空間或技術結構上的重新整合,其本質是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高技術化、高知識化發展趨勢的加快,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構成了一國參與國際間經濟競爭的核心能力。在這一背景下,自主創新成為在產業轉移中實現產業升級,繼而借助于技術水平的跨越進入國際或區域分工體系高附加值環節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主要包括基礎型研究和應用的原始創新、技術知識和組織的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三種形式。其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造等階段培育而成的核心技術能力,在我國產業轉移和升級中扮演了決定性角色。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吸收國外直接投資、使用第三方技術供給和國際并購等多種形式,加強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的產業化應用,推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性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
制度創新和產業環境創新也是我國發展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制度創新的核心是強化和協調技術創新中的利益機制,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交易和中介服務以及相應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制度性體系,為在產業轉移和升級過程中的創新活動提供有效的制度架構、激勵機制和政策保障。同時,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還需要一個有利于要素流動、科技成果產出和創新信息擴散的市場化環境作為支撐,通過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此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人,因此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機制的創新也就格外重要。人才是實現從科學創新到技術創新飛躍的根本,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支撐點?梢哉f,抓住了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就抓住了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主動權。不僅如此,在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這一復雜過程中,學習和學習機制的創新也應當得到重視。這不僅是指生產特征領域的顯性知識學習,也包括在“干中學”、“用中學”等過程中對隱性知識的有效獲取。著力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性學習,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是解決我國目前創新能力薄弱,帶動我國產業有序轉移和有效承接的重要舉措。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成敗,關系到我們能否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我們應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帶動產業的有效承接和有序轉移,著力培養我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和技術優勢,在參與更高價值鏈環節的國際分工的同時,推動基于國內價值鏈的產業體系構建,以最終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