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史第二學期期中考試1
來源:網絡 2009-10-28 11:32:51
高一年級歷史第二學期期中考試1
歷史試卷(選修)
考試時間:100分鐘 分值:120分
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詩是對我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當時社會最基本的一種耕作方式是
A.火種 B.刀耕 C.鋤耕 D.鐵犁牛耕
2.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增加 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 D.貴族之間爭田現象嚴重
3.下列關于我國古代手工業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官營手工業占據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生產不計成本 ②魏晉南北朝時的冶金技術高超,發明了灌鋼法 ③周朝工匠燒制出原始瓷器 ④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歷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說,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是在
A.東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5.所謂"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石",這一說法主要體現了明清時期:
A.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 B.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
C.涌現了一批富有實力的地域性商人群體 D.江南、江北經濟發達,富人較多
6.某電視劇出現了"一個因私自出海與外國做生意的人被懲處"的場景,這一場景
A.屬于編劇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現在清代初年
C.執行了重農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經出現
7.清朝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產生的影響是
① 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 強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③ 造成了中國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農經濟的解體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如果要歸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我們應該探究
①列強的經濟侵華 ②清朝的洋務運動 ③中國的抗日戰爭 ④國共的十年對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屬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是
①江南制造總局 ②漢陽鐵廠 ③發昌機器廠 ④繼昌隆繅絲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張謇創辦的民族工業發展很快,但很快走下坡路,根本上是由于
A.近代中國矛盾錯綜復雜 B.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C.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D.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11.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出現在:
A.鴉片戰爭后 B.洋務運動后 C.民國初期 D.抗日戰爭時期
12.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主要原因是
A.帝國主義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很多發展實業的獎勵法令
C.辛亥革命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D.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3.下列歷史人物①周學熙②榮宗敬③榮德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歸類的,依據這一標準,從下列選項中再選一個
A.張謇 B.陳啟沅 C.方舉贊 D.朱其昂
14.1912年--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有了迅速發展。其中發展最快的行業是
A.紡織業、 面粉業 B.造紙業、化工業
C.榨油業、火柴業 D.鋼鐵業、石油業
15.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開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6.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
A.新中國經濟建設經驗與蘇聯經驗的關系 B.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比例
C.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 D.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17."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話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A."大躍進" 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開放
18.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八大 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③都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④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9.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的轉折意義表現在
①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②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中國社會主義開始逐步工業化 ④中國社會主義開始民主政治化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
2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廣大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帶來這一變化的改革政策是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建立人民公社
C.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D.實行對外開放
21.我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發展 B.海南建省 C.上海浦東的開發 D.西部的開發
22.孫中山的服飾是
A.長袍馬褂
B.西裝
C.中山裝
D.列寧裝
23.新中國出現新生活新風尚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的國際環境 B.人民當家作主
C.蘇聯的援助 D.人們對美的追求
24.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是
A.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私自修筑的凇滬鐵路
B.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張鐵路
C.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
D.滬寧鐵路
25."奏國歌,升國旗"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那么你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源自下列哪一部電影的插曲
A.《漁光曲》 B.《風云兒女》 C.《開國大典》 D.《定軍山》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70分)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26題13分,27題12分,共25分)
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采用機器來繅絲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對……。機器動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們在幻想中覺得惡果很多,這是主要的反對理由。……第二個理由因為男女在同一廠房里作工,有傷風化。第三個理由是……工匠操縱機器,技藝不純熟,容易傷人。人們又反對汽笛聲音太吵鬧,機器響聲太大。又說高煙囪有傷風水。 ---1874年《捷報》卷12
材料二 中國資本家組織了一個公司,使用外國機器軋花,……以資本五萬元開始營業。日本大阪造的機器,包括蒸汽機各鍋爐……以于1887年(光緒三年)十月運到寧波。
材料三 公司是私家經營,職工有外籍技師一人,中國職工經一百人。……它迄今還沒有分付股息。因為這個緣故,同時又由于原料昂貴與日本紙的競爭,業務難以改進。此廠已瀕于停業--希望它只是暫時停業。 ---摘自《海關十年報告》
回答:
(1)上面材料中所述的企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2分)
(2)根據材料一,把有關繅絲廠投產后艱苦創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情況,概括提煉,逐條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4分)
(3依據上述三則材料,分析影響所述企業發展的因素,(2分)它們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3分)主要分布在哪些行業和地區?(2分)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摘自1987年2月《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
材料三: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南巡講話
(1)簡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2分)
(2)材料三與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文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何發展?(4分)
(3)據以上材料指出鄧小平的上述言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是否一致,為什么?并談談你的認識?(6分)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28題14分,29題17分、30題14分,共45分
28.在我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中,農業生產占絕對的比例,小農經濟是基本模式,在古代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制約著新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
請回答:
(1)小農經濟有何特點?(6分)
(2)封建統治者為了發展農業,采取了怎樣的經濟政策,請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經濟政策在明清時期的影響。(6分)
(3)自然經濟在什么時期開始解體?解體的標志是什么?(2分)
29、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請回答:
(1)中共八大在這一探索的開始之際做出了怎樣的歷史性貢獻?(2分)意義是什么?(1分)
(2)試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作用(10分)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發展變化的主要趨勢是什么?(提示:從所有制和經濟體制兩方面加以概括)(3分)
(4)中共十四大在這一探索中的突出貢獻是什么?(1分)
30.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眾傳播媒介?(4分)哪種發展最快?(1分)為什么? (4分)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5分)
歷史試卷答題紙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26題13分,27題12分共25分)
26.(1)
(2)
(3)
27.(1)
(2)
(3)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28題14分,29題17分、30題14分,共45分
28.(1)
(2)
(3)
29.(1)
(2)
(3)
(4)
30.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