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6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2 20:54:17
拋錨式教學的過程結構可用以下簡式表示:
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一)創設情境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使學生的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拋錨式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創設一個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情景,也就是設計一個宏觀情境下的“錨”。
例如《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不要說初中學生,就是成人讀者,也未必理解原文的主旨。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手段(如文字資料、電視錄像等)先了解杭州雷峰塔的史實(把它作“錨”),并以此入手去理解“雷峰塔的倒掉”。
又如《記念劉和珍君》一課,該文以其情感的真摯性、思想的深刻性和高超的藝術價值被譽為紀念性文章的典范,但這篇文章艱澀難懂,在高中階段顯然是塊硬骨頭。我們可以從組織劉和珍的信息入手,對相關材料進行有效的整理。因為學生對于人物的故事總是感興趣的,而主人公劉和珍的事跡在文中是一個重點,比較容易把握,我們就把“劉和珍的事跡”作為“真實的錨”。
(二)確定問題
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根據“拋錨”這一思路,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劉和珍是什么人?為什么要紀念她?請在文中找出劉和珍不平凡的事跡來。
2.這篇文章濃縮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這種情感是怎樣的嗎?請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這兩個問題相當于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的問題——一個“真實宏觀情境”的“錨”。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比較容易感興趣的,并且也能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有了這些設計,學生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調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學難點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學習
在拋錨式教學中,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鼓勵學生圍繞“錨”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確定完成任務的子目標、利用并評價有關信息與材料、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等。教師則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一定的“腳手架”,以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運用了魯迅小說最常用的“歸鄉”模式,這種情節結構模式的特點是: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構成一個復調。作者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敘述者“我”是一個遠離故鄉社會環境,基本上擺脫了傳統社會精神和道德觀念禁錮的知識分子,通過“我”遠離故鄉又回到故鄉并最終離去的人生行程,展示“我”與故鄉傳統社會的不相容性,并通過“我”的眼光折射出現實故鄉的閉塞、衰敗和蕭索。在這里,恰當的視角是作者展開故事與讀者理解作品的關鍵。在《祝福》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我”這一個遠離故鄉的知識分子作為敘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魯四老爺、四嬸、沖茶的短工或是柳媽呢?在學習中,可讓學生圍繞著這個“錨”去收集材料,從而獲得對作品的理解。
(四)協作學習
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這是協作學習的要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應該鼓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特別是后者)的討論或對話,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錨”中問題的可能辦法,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鄉》一文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現實的“故鄉”是什么樣子呢?它與回憶中的和理想中的故鄉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關系構成的呢?怎樣概括自己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呢?“故鄉”與魯迅心目中的“祖國”有何關系呢?這些問題,就需要通過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才能達到對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評價
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檢測,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拋錨式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解決“錨”中的問題,而且要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完成學習目標,自主地解決復雜背景中的真實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與大多數思想內容豐富的作品一樣,魯迅作品的閱讀與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魯迅作品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魯迅的原作,與魯迅直接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講解只是一座橋梁,目的是使學生認真地讀魯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從而得到感悟與體會,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拋錨式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種學習的途徑和空間。
參考文獻:
1.郭晴云關于《祝福》里的“我”《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7期
2.王富仁《魯迅小說的敘事藝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3期
為祥林嫂告狀
——記《祝福》的一次課堂教學活動
沈永廷
如何認識和體驗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思想活動,歷來在是小說教學中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魯迅的《祝福》所反映的時代與當今已相隔近一個世紀,中國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年學生很難想象本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情況,時空差距構成了閱讀障礙。為了讓學生深入到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空間中去,獨立地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相互關系,發現他們的存在依據和活動邏輯,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個模擬法庭,組織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道德法庭的審判活動。本教案計劃用四個教時:第一課時播放錄音,熟悉情節,理清結構;第二課時了解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和外貌描寫;第三教時圍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是怎么造成的這一議題,尋找資料,準備道德法庭;第四教時組織法庭審判活動及師生共同評議。
控辯雙方的陳詞構成了兩個階級的對話
道德法庭中的人物由“四人小組”的方式飾演,以利于運用集體的智慧,發揮獨立作戰能力,深入了解人物的內涵,設計角色的語言。一次活動由一部分“四人小組”上場,另一部分充當各個角色的后援團。法庭上的角色用“招標”的方法選定,后援團與角色之間雙方自愿結對。法庭人員的角色設計,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原告與被告均由律師代理,以縮小時空差距;法官、證人等都是實際人物,以增強真實效果,表明這是被壓迫者的頑強抗爭,是對封建衛道士的永久性的審判。
在道德法庭上,控方律師正在陳詞:
我的當事人祥林嫂是個善良、本分、勤勞的年輕婦女。在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因不堪婆母虐待,經人介紹來到魯鎮魯四家中幫傭。魯四夫婦見她忠厚老實、勤快能干,令其日夜勞作,無休無止,以至一個女人干兩個男人的活。不久祥林嫂被其婆母強賣給賀老六為妻,產下一子。但不久夫死子亡,魯四夫婦趁人之危,廉價雇傭,殘酷剝削其勞動力;又嫌她二次喪夫,橫加歧視,致使祥林嫂在精神上遭受巨大打擊,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這時魯四夫婦非但不表同情,反而無情地將其解雇,致使其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綜上所述,魯四夫婦已對我的當事人犯下了殘酷的經濟剝削與嚴重的精神傷害兩大罪行。
控方律師的話音剛落,辯方律師立即起來反駁:
魯四先生身為本地名流,從小飽讀詩書。家中雇請女工幫傭,原在情理之中,難道能讓魯四太太去燒火做飯,干下等粗活?從法律觀點看,我們應稱呼其為“賀老六妻”,今姑從俗。必須指出的是,魯四家并未拖欠半文工錢,怎么能說他是經濟剝削呢?現在也不是作興打工掙錢嘛。再說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有誰肯予收留呢?要不是魯家念其可憐,她早已流落街頭,不知所終。眾所周知,魯鎮的年祭是傳統的大典,祭祖時令其回避純是出與好意,根本談不上所謂身心摧殘。而祥林嫂卻對好意心懷不滿,消極怠工。魯四與她終止雇傭關系完全合法合理。祥林嫂在離開魯家后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與魯四沒有任何干系。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