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電子書:人教版《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教師用書 第一章 ★第一節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第一節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歐洲經濟的發展,即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包括:紡織、采礦、冶金、印刷等行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第二,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講述了: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擴大、歐洲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內外市場逐漸形成,是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時間和首先出現的地點;資本主義是通過手工業生產領域中形成資本家和商業資本打入生產領域這兩條道路而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出現和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
一、“歐洲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一目,教材寫了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包括三個問題:
1.歐洲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教材通過不同手工生產行業的大量具體事例,反映出十四五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進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應當注意的是,教材用了相當的篇幅闡述了火藥、羅盤針和印刷術這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這一事實,表明中國古代文明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在令炎黃子孫自豪的同時,提出了為什么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之花沒有在中國,相反卻在歐洲結出劃時代意義之果這一令人深思的問題。
2.社會分工的擴大。教材通過實例指出,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手工業者專業化的程度加強,行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并出現了很多新的手工行業。分工以及與其相對而并存的“協作”,對于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教材概述了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超越于農業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其他一切部門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一目,教材寫了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包括以下五個問題:
1.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必要條件。教材本目第一段的內容,包含著這樣的意思: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而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內外商品市場的出現,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
2.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教材指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時間是“14、15世紀”,產生的地點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羅倫薩,西北歐的尼德蘭等地的一些城市。教材所說的時間是大致的時間;在地點上,也沒有列出全部地點,因此加了“等地”的字樣。
3.資本主義產生的兩條道路。一條道路表現為,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中,手工業者在商品生產的競爭中不斷分化,少數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富裕作坊主增加幫工和學徒,使他們淪為雇傭工人,而自己脫離勞動,成為專靠剝削為生的資本家。多數手工業者則因破產而成為雇傭工人。這是一條從手工業生產領域中發展出資本的道路。另一條道路表現為,商人成為包買主,使小生產者逐漸喪失自己的獨立性,變為受其控制的雇傭勞動者。這是一條商業資本打入生產領域從而轉化為生產資本的道路。教材指出,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的作用。這兩條不同道路形成的資本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基礎上產生的、代表著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雇傭勞動生產關系。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本質特點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是無產者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給資本家而提供剩余價值的勞動。對此應當注意的要點有三:①“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這是資本主義經濟與一般商品經濟的根本區別。②“資本家”。資本家與小業主的區別在于資本家不直接參加生產過程。這意味著資本家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必然超過小業主,從而需要更多的貨幣,并控制更大的生產規模。③“提供剩余價值”。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而商品生產的目的則是生產用于交換的使用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了“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資本論》第1卷第257、174頁)。正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這種內在的動因,導致其世界性的發展趨勢。深刻理解以上三點內容,對于本節及后面許多章節的學習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機器大生產出現之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形式。教材指出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經歷過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簡單協作指勞動者無需進行分工,只是協力完成一種工作。簡單協作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存在過。資本主義性質的簡單協作,是資本主義生產初期的、較低級的形式。它的特點是“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馬克思:《資本論》),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協作,便是工場手工業。馬克思指出:“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在工場手工業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態。這種協作,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占據統治地位。這個時期大約從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葉。”教材中“工場手工業”一詞,正是基于馬克思的這一論述而使用的。由于勞動分工和協作的具體形式不同,工場手工業可分為兩類基本形式:一類是由不同工種的勞動而聯合起來的手工工場,例如在制造馬車的手工工場里,生產馬車是通過木匠、鐵匠、皮匠等不同工種的分工協作完成的。另一類是由同一工種的勞動,按不同工序分工而組成的手工工場。例如在制造扣針的手工工場里,出現了抽鐵絲、把鐵絲弄直、截斷鐵絲、挫針頭、為裝置針頭磨另一尖端、裝置針頭、磨光扣針以及包裝等多達18項不同的分工。集中的手工工場的工人從事專業化的操作,擴大了改進技術的可能,為后來機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在西歐,從16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下半期,工場手工業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
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農村的發展。本段教材包含兩層含義:首先,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貨幣地租的出現;貨幣地租的出現,加劇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農民的分化。其次,在上述基礎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逐步發展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另一些人則把土地租給別人,以收取地租”一句中的地租,來源于農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已經是資本主義地租。
5.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化。
資料和注釋
中世紀
中世紀一般是指歐洲封建制時代。歐洲、特別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比較典型,所以這一名詞主要適用于歐洲。西歐的封建社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公元5~11世紀是封建經濟的形成時期;11~15世紀是封建制度的統治確立和鼎盛時期;16~18世紀是封建經濟瓦解,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
一、歐洲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14、15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進步
14~15世紀,歐洲農業生產有了新的進步。英國、尼德蘭等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已開始采用耕地的輪種制。一般是二圃輪作制和三圃輪作制。二圃制是將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種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換;三圃制是將耕地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播種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種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輪換。這種輪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原始農業耕作是一大進步。鐵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廣,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許多國家還大量墾荒,不斷擴大耕地面積。農產品的產量也增加了。在英國,1200~1249年,小麥、大麥、燕麥等四種谷物的種子與收獲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果園、菜圃和農產品加工等,也有新的進展。
隨著歐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產品剩余的增多,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業獲得迅速發展。與手工業密切相關的動力技術的進步極為顯著。14世紀,以上擊式水車為代表的新的動力設施的發明和改進,使水力的使用更為普遍。上擊式水車靠流水的降落沖擊葉輪,這使得水車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驅動葉輪,獲得較大能量。14世紀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漸在采礦業中利用水力鼓風、排水和提升礦石,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在冶金工業中,由于出現了由水力帶動的鼓風機,使風量加大,爐溫升高,就能在大熔爐中直接煉出熟鐵和鋼,并能熔化鐵水,進行澆鑄。在金屬加工業中,出現了用水力驅動的加工工具,如拔絲機、壓延機等,以及重達1噸以上的水力錘。在紡織業中,已廣泛使用水力漂洗。水力也日益普遍地應用于鞣皮、造紙、玻璃制造等行業。動力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紡織業中,生產工具也有改進和發明。十四五世紀,手搖紡車普遍推廣;15世紀末,又開始使用自動紡車。這種紡車把紡線和纏線過程合二為一。漂洗呢絨的技術也有了改進,以前用人力搓洗,這時改為用水輪牽動大木槌,打凈漂洗中的呢絨。
此外,15世紀以后,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在歐洲廣泛傳播,也促進了歐洲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從13世紀起,歐洲人開始使用指南針。中國發明的火藥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14世紀中期以后,歐洲人就利用火藥制造大炮和毛瑟槍。最初毛瑟槍是用引火線來點燃的,只有放在特制的支架上才能射擊。到16世紀,出現了較輕便的、裝有燧石扳機的毛瑟槍。槍炮的廣泛使用,是軍事技術上的一次革命。中世紀時披盔戴甲的騎士在槍炮面前失去了意義,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據勢力的可靠保障了。
社會分工的擴大
生產力的增長,擴大了社會分工。歐洲一些大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業迅速增加。14世紀末,巴黎的手工業行業已達350種;德意志法蘭克福的手工業行業從1387年的92種增至15世紀的190多種,其中專門從事制鐵的手工業行業就有18種。每種行業里具有專門技術的工序也在增多。15世紀,呢絨制造已由不少于20種具有專門技術的手工業者分工完成。分工的發展有利于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擴大,還使越來越多的家庭手工業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如與農業聯系密切的手工縫紉、釀酒、烤面包和農具制造等。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后,生產就不僅為了滿足地方的需要,而且更要適應國內外廣大市場的需要。
二、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
國內外市場的逐漸形成
手工業分工的擴大和地區生產的專門化,使商品交換更加頻繁,區域性的市場擴大,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除了原已存在的地中海地區和北海、波羅的海地區國際貿易保持繁榮外,從14世紀起,由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直抵英國和尼德蘭的航道,也日益成為重要商路。這使得意大利城市相繼在巴黎、倫敦、安特衛普、布魯日等大西洋沿岸城市設立了許多貿易辦事處,大西洋地區的國際貿易也日趨興盛。1435年,在布魯日每天有100艘船進入港口。同時,安特衛普、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等的商業地位也日益重要。15世紀,英格蘭建立了第一支商船隊,開始同外國商人爭奪對外貿易特權。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意大利、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大集市繁榮起來。特別是佛羅倫薩,每年的交易額達到約一千五百萬法郎。在日內瓦、科隆、法蘭克福和布魯日,都有不少遠道而來的外國商人。據估計,15世紀時,歐洲流通的貨幣總值已達到大約十億法郎。
這一時期,歐洲一些國家的國內貿易也有發展。許多國家翻修道路,疏通河道,修建沿河港口。15世紀僅在法國就翻修了2 500千米的古老道路。在意大利、尼德蘭等低地國家、法國和德意志南部出現了搬運和郵政業務。商業條件大為改善。15世紀以后,在英法等國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
14、15世紀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
被譽為“亞得里亞海沿岸各國的首都”的威尼斯,早在13世紀便是一個占有廣大領土的城市國家。14~15世紀,它除了占有亞得里亞海沿岸以外,還占有希臘半島的一些地方和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如克里特島和塞浦路斯等。威尼斯所擁有的船隊包括3 000艘商船和1.7萬名海員。15世紀,它幾乎獨占了地中海東部的貿易。威尼斯商船也經常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和尼德蘭的港口。威尼斯本身是一個擁有20萬人的大城市,不但商業發達,而且工業繁榮。它生產的毛織品、絲織品、玻璃器皿、武器、珠寶制品行銷歐洲,在東方也有銷路。威尼斯商人是中東和西歐之間的主要中間人。威尼斯的金幣成為歐洲流通的貨幣。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和手工業中心。14世紀,佛羅倫薩的手工業生產就開始與歐洲其他地方的手工業生產不同。當時歐洲其他地方的手工業還受到行會制度的桎梏,而在佛羅倫薩已經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有錢的企業家設立了工場。在工場做工的工人有幾十到幾百人,他們按各自的專長,分別擔任不同的工作,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生產,還有些工作由工人在自己家里完成。這樣就產生了規模比較大的企業。這種企業的所有者只能是有錢人,他們掌握著原料、工場和工具等生產資料,取得了工人用勞動制成的全部產品,得到了出賣產品所獲得的全部利潤。在工場里做工的是被剝奪了生產資料、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在手工工場里,生產仍然是以手工技術進行的,這點同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接近;但是這種生產是以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規模相對較大的生產,這點又同資本主義工廠接近。工場手工業是從手工業的小生產轉向大機器工業生產的過渡形式。
隨著佛羅倫薩和其他城市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在意大利開始產生資產階級。佛羅倫薩的政權掌握在工場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手里,小手工業者和工人不但沒有政治權利,而且生活困苦。境遇最壞的是雇工,他們遭受工場主的殘酷剝削,工資微薄,彈毛工人和梳毛工人尤其困苦。
作坊中的學徒和幫工
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獨立開業的手工業者(師傅,也就是作坊主)、幫工、學徒是行會制度下的三個等級。學徒和幫工一方面參加作坊里的勞動,一方面學習并提高手藝。學徒進入作坊學藝,一般要向師傅先交相當一筆費用,從師期間,沒有報酬,由師傅供給衣食住宿。學徒除從事手工業勞動外,還要幫做家務。幾年后,學徒經過考核,可以升為幫工。幫工有一定的報酬,經過幾年的勞動,有了一定積蓄,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經過考核,可以獨立開業,成為作坊主。一個作坊里學徒和幫工的人數以及訓練要求,都由行會規定。
手工工場的出現
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等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初形式,是分散的或集中的手工工場。最初以簡單協作為基礎的分散型居多。其特點是生產者接受訂貨,根據具體的規格和要求分散在各自的家庭中加工,加工后的產品交給工場主,并從工場主那里領取報酬。分散的手工工場也有分工,每一種產品,須依次經過分散在各自家中生產的工人的手,完成不同的工序,才能制作出來。由于生產者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勞動操作,技術日益熟練,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集中的手工工場是將工人集中起來進行生產,又分不同工種的聯合和同一工種不同工序的聯合。也有混合式的手工工場,即產品的某些工序在分散的手工工場中進行,而有的工序則在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完成。
14世紀初,在意大利的手工業中心佛羅倫薩,有3萬人從事毛紡織業,有200家毛紡織工場,每年可生產呢絨8萬匹。這些工場沒有集中的廠房和設備,生產主要是分散進行的。14世紀末意大利米蘭也有363家類似的手工工場。1371年在法國北部的亞眠,也出現了擁有120名工人的紡織業手工工場。14世紀在英國的毛紡織業中,也已出現手工工場。分散的工場手工業有的是由商人直接支配生產,例如,據呢絨檢查官員的賬冊記載,1395年來自三個不同城市的三個制造商分別送檢了400匹、600匹和1 080匹呢絨。根據交驗的匹數,說明只能是在呢絨商的支配下生產出來的。另一種情況是,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導致支配生產與經營的商人的出現。例如,倫敦的呢布修整工行會,在同其他制呢手工業行會的競爭中,逐漸支配了織工、染工和漂洗工行會,并于1364年組織了呢布商公會,取得了倫敦工業的監督權與在倫敦及其郊區出售呢布的壟斷權,成為支配其他手工業行會的商人資本家。集中的手工工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布里斯托爾市的顯貴托馬斯·布蘭克特,他在自己家里設置了不少織機,雇用工人勞動。在該市其他一些市民中,也有一些人在家中安置了織機,雇工經營。
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
農村中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瓦解了農村的封建關系,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發展起來。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地主階級日益要求更多的貨幣以滿足奢侈的需要,因而促進了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過渡。在貨幣地租的條件下,封建主取得貨幣后需要購買各種商品,農民也需要通過出賣產品換取貨幣來繳納地租。這樣就反過來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分化。農民分化的結果,少數人上升為農村的資產階級──富農和租地農業家,而大多數人變為農村的無產者或半無產者。于是農村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農村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封建生產關系不同。封建生產關系是封建主占有土地,并以此對農奴或農民進行封建剝削。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則是農業資本家(即租地農業家)和土地所有者對農業工人(即農業中的雇傭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榨取。在這種關系中有三種人:租地農業家(農業資本家)、土地所有者(有時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是一致的,同一種人擔任兩個角色)和農業雇傭勞動者(即農業工人)。這三種人的關系是:租地農業家從土地所有者租來土地,雇用農業勞動者耕作,進行資本主義經營,即進行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收獲后,租地農業家將農產品運到市場出賣,換回貨幣。這部分貨幣收入,除補償生產資料消耗、支付農業工人的工資外,余下的部分,就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這部分剩余價值不是全部作為地租由土地所有者拿去,而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利潤歸農業資本家所有,另一部分作為地租,由農業資本家交給土地所有者。所以,資本主義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區別就在于,封建地租是農奴或農民所提供的全部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而資本主義地租則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馬克思說:“一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出現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從事勞動的農民之間,一切從農村舊的生產方式產生的關系就會解體。”(《資本論》第三卷)農業中資本主義關系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經濟的解體。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