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專業介紹
2009-07-02 15:34:1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屬建校初期最早的四個系之一。國內許多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如傅承義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顧功敘院士和劉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后在我院任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幾代人的努力,我院已形成了“以發展地球物理學為核心,以理工兼備為特色”的學科建設思路和“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學院精神。
學院以觀測地球、理解和模擬地球、有效開發和利用地球為主線,形成了以地球物理學為核心,以空間信息科學為重要支撐的學科群落:學院設有“地質與地球物理試驗班”、“地球物理學”及“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地球物理工程”等六個碩士學位點;“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五個博士學位點,是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培養21世紀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及地球空間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要教學和科研基地。
大類專業介紹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專業屬于地球物理類,前期通識教育課程與學科基礎平臺課程模塊全部打通,實行通才培養,后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相應的專業方向進一步深造,同時可選擇指導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工作。
培養目標和要求:實現通才教育,培養學科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有志于從事地球物理及地學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
主要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實踐環節和專業選修課。
修業年限:本科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工學學士
主要就業領域:資源、環境、災害、國土規劃、儀器制造、工業控制、信息技術,以及國民經濟其它相關領域。
070801地球物理學
培養目標:具備堅實的數理基礎和較系統的地球物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運用物理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現代高科技手段,從事與地球內部結構探索、地球動力和演化、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水利、電力、交通等重大基礎工程的勘測、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對污染的監測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良好的科學素養及教學、研究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在牢固掌握數學、物理、外語、計算機應用、電子技術等的基礎上,較系統地學習地球物理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基礎和應有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要求掌握地球深部構造、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礦產資源勘察等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技能。
主干學科:地球物理學、地質學、信息科學。
主要課程設置及教學環節:物理學、數學、地質學、場論、彈性力學、地球物理學原理、地球物理資料采集與處理、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地球物理資料解釋、固體地球物理學、計算機及信息處理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主要課程的實驗和實習。地質實習、專業教學學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一般安排30周。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
就業領域:能到國土資源、水力、電力、交通(鐵路、公路、橋梁、機場建設)、能源(石油、煤炭)、環保等行業的研究所、大專院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生產及管理等工作,近幾年該專業畢業生供求比均超過1:8。
070704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和要求:旨在培養掌握基礎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遙感科學、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利用天、空、地一體化地球觀測和空間定位技術獲取、管理、分析和綜合應用海量空間數據的復合型高科技人才。
主要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基礎地質學、地球物理概論、遙感原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計算機高級語言、軟件工程、數據庫、WebGIS、數字攝影測量、環境遙感等;地質認識實習、教學實習、專業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學位。
主要就業領域:國土資源監測、能源開發、環境保護、城市規劃、海洋利用、軟件研發、國防、交通、教育、物流等領域從事管理、科研、設計及教學等工作。近幾年畢業生考研成功率高達31%,就業率100%。
0706地質與地球物理試驗班
培養目標:
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具備地球的基礎知識,掌握研究地球圈層的主要地球物理理論和方法技術,初步具備用外文寫作和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在整體上和不同的時空尺度上理解、模擬和解釋固體圈層(地核、地幔、地殼)的結構、物質與能量交換及其動力學特征,為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認識環境變化、減輕自然災害及大型人類工程的環境評價等服務,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應用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咨詢與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高級人才。本專業40%學生可以免試推薦攻讀碩士研究生。
業務培養要求:
在掌握數學、物理學、地質學及信息科學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地學習地球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技術,牢固掌握從地面、地下、空間及實驗觀測所獲得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與解釋方法,初步具備系統科學思維進行地球動力學研究,得到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能力訓練。
主干學科:地球物理學、數學、物理學、地質學、信息科學。
主要課程:數理方程、數值分析、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信號處理、場論、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大地測量與全球定位系統、地球物理資料采集與處理、地球物理資料綜合解釋等。
主要專業實驗: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實驗地球物理。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大地測量實習、地質認識實習、課外科技實踐、地球物理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應用地球物理、地質學、大地測量學、空間物理學。
辦學特色:強調固體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與現代高新技術結合,將地球內部圈層作為統一系統來認識其結構與動力學過程,是本專業的辦學特色。
就業領域:可從事與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動力和演化,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水利、電力、交通等重大基礎工程的勘測,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監測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應用、教學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