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教師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課改產生顯著效果
2007-11-14 11:07:00北京青年報
計算、語言、體育鍛煉等等是小學生最常見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的角色正在從單純發現問題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轉變。昨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回顧與反思系列研討石景山“行動研究推進課程改革”現場會上,專家表示,經過六年改革,北京課程改革已經從理念上的更新體現到教學行為上,教師也是教學問題的研究者。
“會做的題為什么還做錯?”“馬虎了。”
這是數學課上常見的師生問答。石景山實驗小學校長葉艷介紹,學生在計算上出現差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候是粗心,有時候是計算能力不高,學校數學組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制定了校本教研課題:“對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通過分析判斷找出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師只重“教”,缺少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注意分配能力差等等。教師再據此實施提高計算能力的實施策略。
葉艷校長表示,通過一年的嘗試,學生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正確率由一年前的30%提高到現在的67%。教師通過這種結合本校實際的科研找到了解決教學現實問題的方法,也找到了自身發展的落腳點。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作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石景山區小學全部參與了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全區33所小學平均1個學校參與2至3個課題研究,課改專項研究的內容涉及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研究、學生評價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等。據調查顯示,教師通過課改在教育觀念上有進步的達97.37%,在教學行為上有進步的達96.08%,在研究能力上有進步的達96.32%。同時,教師認為學生學習積極性有進步的為85.52%,學生學習方式有進步的為87.25%,學生學習質量有進步的為84.11%。課改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課改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
本次研討會同時安排了“校本教研促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促學校特色發展”、“校本管理促學校可持續發展”三個分論壇。市教委基教處負責人充分肯定了石景山區在推進課程改革中實踐行動研究的探索模式。